太空與地球表面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是以在天空工作和生活的宇航員,無論吃喝拉撒都不能像在地表那樣肆意而為,甚至有人說宇航員進入太空後是不許“放屁”的,真有其事嗎?
要知此事真假,先要弄清“屁”是什麼。在我們的腸道之中存在着大量的細菌,當食物進入腸道之後會被這些細菌所分解,而分解的過程就會産生氣體,此外我們所吃的食物并不能保證完全消化,這也是氣體産生的原因之一,再有,一些人吃飯的速度較快,狼吞虎咽會導緻空氣随食物一起進入胃腸,而這一系列的氣體最終都會經由腸道從肛門排出體外。是以每個人每天都會産生氣體,是以也就都會放屁,差別隻是你注意到了和沒有注意到而已。

如果有了氣體,硬憋住不放會怎樣?
那麼這些氣體就會被腸道所吸收,然後進入血液,再經由血液進入肺部,最終從嘴巴裡排出來,是以屁是憋不住的。既然屁是憋不住的,那麼就不可能要求宇航員不許“放屁”,不過在太空中的确要盡量減少放屁的次數,因為在太空中放屁的确會帶來一些問題。在地球表面如果放了屁會怎樣?這些氣體會以每秒3到10米的速度離開我們的身體,由于這些氣體本身溫度較高,是以會上升并迅速擴散,幾十秒鐘之後,我們就聞不到它們的味道了,但如果是在失重的空間站中,情況就有所不同了。
如果在失重的空間站中排放了一些氣體,那麼這些氣體就會懸浮在原處,當然它們也會向四周擴散,但是速度十分緩慢,等你轉了一圈回來,這團氣體還在原地等着你。
空間站中不是有空氣循環裝置嗎?的确有,但空間站中的空氣循環裝置是生命維持系統的一部分,其設計目标是維護宇航員的生存需求,而并不是快速換氣,除非你排放氣體的位置正處于排氣扇的附近。由于氣體在失重的環境下擴散得很慢,是以一旦一個地方的“屁”堆積得多了,就會産生一定的安全隐患,因為“屁”中含有甲烷和硫化氫,而這兩類物質就是瓦斯的主要成分,是以“屁”是可燃的。
空間站是一個孤立的空間,且遍布各種精密儀器,最怕的就是失火,而“屁”一旦堆積多了就會形成一種火災隐患。
相比在空間站中放屁,在航天服裡放屁就更是一件“要命”的事了。“航天服”聽起來是一件衣服,但本質上其實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小型航天器,它是多層結構設計,配備有包括空氣處理系統、尿手機系統在内的各種生命維持系統,最重要的是這個小型的航天器是完全密閉的。如果在航天服裡放屁會怎樣?會非常難受,因為航天服的空氣處理系統性能十分有限,如果氣體排放多了,那麼會始終處于臭味的包裹之中,有時候一次出艙任務就要持續數小時,煎熬程度可想而知。
說到屁的臭味,有必要幫“屁”解釋一下,我們之是以覺得“屁”很臭,并不是因為“屁”真的很臭,而是因為我們的嗅覺太過靈敏了,事實上屁是近乎于無味的氣體。
“屁”的主要成分就是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氫氣以及甲烷,這些氣體基本占據了“屁”的99%,而這些氣體顯然都是無味的,而“屁”中唯一有味道的氣體就是硫化氫,它的占比還不到1%,若非人類擁有頗為發達的嗅覺系統,是根本聞不到這股味道的。既然放屁會給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宇航員帶來各種各樣的困擾和安全隐患,那麼怎麼才能減少放屁的次數呢?
前面說過了,“屁”憋着不放肯定是不行的,首先是憋不住,其次即便憋住了,也會從嘴裡出來,是以減少放屁次數最好的辦法就是控制飲食。
宇航員的飲食在充分保證營養攝取的前提下,會盡量選擇那些産氣少的食物,比如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和澱粉類食物的攝入量就可以有效減少體内氣體的産生。一般情況下,宇航員偶爾排出氣體并不會給太空生活帶來太大的影響,隻要不是空間站裡的宇航員集體吃壞了肚子,是不需要特别注意“放屁”這件事的。目前人類還隻是處于航天事業的起步階段,未來随着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也會變得越發便利,有朝一日,我們甚至可以通過重力模拟系統讓宇航員在太空找到腳踏實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