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又稱楹聯,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它根植于我國古老的漢文化沃土中。
對聯雖然隻有簡簡單單的兩行字,卻能蘊含無限的智慧和情操,且老少皆宜,雅俗共賞。

古人常以對聯怡情取樂。
宋代時,蘇東坡就經常和佛印和尚、才女蘇小妹以對對聯為趣。
明朝時,也有很多對聯高手,比如大才子解缙,詩畫雙絕的唐伯虎。朱元璋也是個對聯達人,他甚至号召大家在家門口都貼上對聯。
清朝時,對聯流傳得更加廣了,也更加雅俗共賞。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清朝的對聯小故事。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姓王的秀才,這個王秀才家境一般,但很有才學,聞名鄉裡。
此外,王秀才長相秀氣,又十分熱心上進,經常給鄉親們寫對聯,大家都覺得這個小夥子不錯,加上二十多歲的年紀,王秀才妥妥的一個潛力股啊。
很快就到了趕考的年份,王秀才的家人都很支援他去考試,但因為家貧,王秀才買不起馬,隻能步行去京城。
本來他是和其他人結伴而行的,但王秀才估計平時鍛煉的少,體力很差,是以便漸漸掉了隊。
王秀才倒也不急,但沒過幾天,王秀才獨自走着,卻一直沒有看到客棧。
衆所周知,古代治安條件并不好,即使是太平盛世,也常有強盜出現,《西遊記》中,唐僧的父親陳光蕊就是被強盜所劫的。
是以,古代在野外留宿是非常危險的,何況萬一要是有狼呢?
言歸正傳,王秀才無奈埋頭往前走,希望能找到一個客棧。但直到傍晚,王秀才也沒找到客棧或驿站,到了天快黑的時候,王秀才終于看見了遠處有袅袅的炊煙。
走進一看,王秀才發現這并不是一個客棧,而是民居,王秀才顧不了那麼多,隻能硬着頭皮去敲門。
開門的是個慈祥的老者,王秀才生怕被拒絕,趕緊自報家門,表示自己是個秀才,此番是進京趕考的,天色漸晚故而投宿。
老人看到王秀才一副讀書人模樣,便放下了戒心,并招呼自己的女兒端來飯菜款待秀才。
沒過多久,一位長相标志的姑娘就走了出來。
了解完來龍去脈後,姑娘表示,王秀才過了父親那關,還得過自己這關,要不然可不能吃這飯菜。
怎麼過關呢?姑娘平時就喜歡看書,尤愛對對聯,便提出以對聯試之,要是他是秀才肯定就能對出來。
王秀才見姑娘在為難自己,卻也不惱,畢竟有求于人家,而且對對聯也是自己的拿手好戲。
姑娘手撫下巴,思索一番,便出一上聯:
一人一碗一口鍋。
說罷抿嘴一笑。
王秀才哪裡不懂得,這對聯雖不難對,卻分明是姑娘覺得自己寒酸,又無成雙成對,在取笑自己呢。
王秀才也沒惱怒,他起身略走幾步就對出一個工整的下聯:
單被單床單身人。
姑娘一聽,卻是又羞又惱,本來想取笑一下這個落魄秀才的,卻被反将了一軍,姑娘羞得走開後,卻也有些欽佩秀才的得體和才學。
王秀才見狀,知道姑娘也沒生他的氣,便大方地住下了。
過了一天,王秀才向老者和姑娘拜别,老者一家也預祝秀才金榜題名。
沒想到的是,王秀才果真有大才,居然考中了一甲第二名榜眼。
衣錦還鄉的路上,王秀才騎着高頭大馬來到老者家,大家都以為他是來拜謝的。但除此之外,王秀才還有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提親,原來王秀才也早被姑娘的才學和樣貌所吸引。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姑娘何嘗不在等他的君子。
最終,二人結為夫妻,為那副對聯寫下了一個完美的結局,二人也不再是
一人一碗一口鍋,單身單床單被人
了。
大家有更好的下聯嗎?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