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入侵蘇聯,為什麼蘇軍官兵拼命沖殺?不是為勝利,而是為活路

二戰初期,德國在波蘭5天消滅其主力,一個月滅國;在法國10天勝負就已知曉,42天逼其投降。如此之快地完成對幾十萬人的包圍和殲滅,在人類曆史上還從來沒有過,這就是德國上下推崇的“閃擊戰”。但在蘇聯卻不靈了,這是為什麼?

首先,閃擊戰超出了發揮效力的範圍。戰争初期,德軍一口氣深入蘇聯縱深800至1000公裡,已經是了不起的戰果,占領了相當于3個法國的國土面積。這時,閃擊戰的弱點暴露無遺,燃料、彈藥和零配件的不足,制約着部隊推進的速度。

德國入侵蘇聯,為什麼蘇軍官兵拼命沖殺?不是為勝利,而是為活路

也就是說,閃擊戰必須依賴于強大的物資保障。對于中、小國家,這方面的困難還不顯,但對地大物博的蘇聯來說,物資供應困難就預示着,閃擊戰是有極限的。在充分準備後,一次最多推進800公裡,說白了,就是後勤保障能力的極限。

其次,蘇聯的冬天固然可怕,但對德軍來說,更困難的是交通條件。那時的蘇聯遠沒有西方國家民生條件好,幾乎沒有什麼公路,鐵路也很少。一到秋冬雨季,立刻變成無邊的泥沼地,德軍輪式車輛舉步維艱,而坦克則被用來拖拽。

德國入侵蘇聯,為什麼蘇軍官兵拼命沖殺?不是為勝利,而是為活路

當德軍B集團軍群170萬人準備進攻莫斯科時,驚奇地出現,隻有一條真正的公路可以用,而戰術是迂回包抄,都擠在一條路上顯然是不現實。在又冷、又泥濘的地方作戰,效果可想而知,這比用軍隊來阻擋德國前進的步伐,效果更好。

更重要的是,閃擊戰的核心是裝甲部隊,空軍和摩托化步兵隻是起配合作用。作為最有戰鬥力的裝甲師,而坦克的補充和維護周期長,勢必影響作戰效果。也就是說,在蘇聯,德軍損失一輛就少一輛,打不動時,就是坦克所剩無幾的時候。

德國入侵蘇聯,為什麼蘇軍官兵拼命沖殺?不是為勝利,而是為活路

正是由于閃擊戰不可回避的缺陷,導緻在蘇聯形成兩軍對峙是必然的結果。而擁有更大回旋空間和更多人力補充的蘇聯,在美、英兩國的幫助下,軍事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盡管坦克“大笨粗”,但架不住數量多,逐漸地在消耗中獲得優勢。

沒有利用好政治牌,更是德軍失敗的關鍵。

“戰争是政治的延續”,德國之是以入侵蘇聯,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蘇聯國内鬥争激烈,再加上不得人心的農業集體化政策,人們的生活十分艱難,軍隊的戰鬥力十分差,各民族之間分崩離析,希望有外來勢力來推翻強權制度。

德國入侵蘇聯,為什麼蘇軍官兵拼命沖殺?不是為勝利,而是為活路

于是,戰争初期,德軍的到來往往受到當地農民的歡迎,部隊也是成建制的逃向德國,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都把德軍當成“救世主”看待。然而,這種現象很快就沒有了,并且更加痛恨德軍,這都是沒有利用好“政治牌”的結果。

一是,沒有利用好蘇聯的内部沖突,擴大自己的勢力。德國如果以推翻強權制度,給占領的地區以獨立的權力,成為仆從國;不把當地群眾看作劣等民族對待,無疑會得到當地人的支援,甚至會有上千萬的人拿起武器,配合德軍一起作戰。

德國入侵蘇聯,為什麼蘇軍官兵拼命沖殺?不是為勝利,而是為活路

但在德國元首的目标規劃中,蘇聯是德國在東方的殖民地,而群眾将成為被奴役的人,進攻蘇聯就成了征服整個俄羅斯民族,而不僅僅是推翻強權制度。他更需要烏克蘭的糧食解決國内的短缺,遭到搶掠的當地人勢必起來反抗。

二是,推行更為殘暴的手段。為了維護占領區的統治,德軍宣布“部隊對平民所犯的罪行,不一定予以起訴”。這無疑就是德軍施暴的“通行證”,他們燒殺搶掠,幹盡了壞事,淪陷區的群眾不得不選擇,還不是特别殘暴的蘇聯統帥。

德國入侵蘇聯,為什麼蘇軍官兵拼命沖殺?不是為勝利,而是為活路

更令人發指的是,對戰俘的虐待。戰争期間,蘇軍有560萬人成為戰俘,至少有一半人死于虐待,尤其是意識形态上的分歧,蘇軍政治委員被俘後,會立刻被處死。結果就是,普通士兵知道投降也難逃一死,各級政治委員更是把部隊打光也不投降。

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時的蘇軍官兵不是為了勝利而拼命沖殺,更多的是為了生存,這對德軍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相反,蘇軍的抵抗更頑強,拼殺得更猛烈,在他們看來,隻有戰勝德軍才能獲得勝利,才能有活路。

德國入侵蘇聯,為什麼蘇軍官兵拼命沖殺?不是為勝利,而是為活路

當然,德國入侵蘇聯的失敗原因還有很多。不管怎麼說,閃擊戰的戰術效果很好,也有緻命的缺陷;蘇聯的冬天,加上泥濘的路,以及短視的政治眼光,是德國在入侵的那一刻,就已注定失敗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