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清朝有個軍機處,内有重大國家機密,是其軍事上的情報局。但是清朝還有一個比軍機處更加機密的地方,裡面存放的是清朝皇帝與大臣們往來的密折,被稱為“
清宮秘檔
”。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密折正是如此,所奏内容隻有君臣兩人知道。那麼,
康熙的密折中都藏了哪些秘密呢
?

普通折子和密折,差別很大
清朝的普通奏折一般先通過
通政司
再呈報皇上。通政司是
明太祖朱元璋
設立的機構,設立之初,通政司一把手權力很大。但是,随着通政司官員的腐敗,屢次發生
奏疏洩密
事件,再加上明朝的衰亡,通政司到後期已經形同虛設。
清政府建立後,依然設立了這個機構,但其功能已經
大大弱化
,被稱為“
清淡衙門
”。“(奏折)無不立達禦前”,由皇上親自審閱。但是,畢竟這種機構還是有可能洩密的,于是清朝皇帝又想了一個萬全之策,這就是“
密折
“ 密折”專奏專報, 不經通政司, 直接呈送皇帝,呈送方法多種多樣,有的甚至夾在請安折子裡。為了保證機密,折面上不寫奏者姓名, 隻寫“
南書房謹封
” 字樣。
這些折子康熙都會
親自及時批複
,有一段時間康熙的右手有病,但他仍然用左手批複,可見康熙對“密折”相當重視和謹慎。
“密折”道出康熙這樣的品格
君臣間的密折,無非是地方官員A錢腐敗的密奏,但康熙的密折卻有
另一番滋味
,讓人看了不禁贊歎,
康熙不愧為千古一帝
。
體恤百姓
1942年,溥儀将康熙的第一批“密折”帶出了皇宮, 江南三個織遣官的奏折也呈現在大衆視野之中。這些奏折從當地的
風土民情
到
雨水收成
,無所不有。
還有一次,李煦在密折中上報了一種新品稻米的奏折,康熙多次批複詢問,立即讓李煦種出“ 實驗田”。
可見康熙關心的不僅僅是官員政績,更關心百姓的農業生産和生活疾苦。
關心下屬
1712年,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染上瘧疾,于是向康熙密奏想讨一份西洋進口藥金雞納霜 。康熙看到奏章後立即批複,唯恐不及,“
賜驿馬星夜趕去
此外康熙還千叮萬囑此藥的用法,和辨識瘧疾的方法。在折子最後,康熙批複道:“
若不是瘧疾, 此藥用不得, 須要認真,萬囑! 萬囑! 萬囑! 萬囑!
”
這份密折和救命藥從北京到揚州,快馬加鞭隻用了
9
日,上書康熙一連
4
個“萬囑”, 可見康熙對臣下的
一片真心
明辨是非
密折算是一種
告密制度
,是皇帝擴充耳目、加強皇權的手段。但如若實施不到位,往往會
小人得逞,暗害忠良
。對此康熙也十分謹慎,對于密奏之事,從來都有自己的
判斷
有一份王鴻緒的奏折,檢舉一個叫範溥的人, 說他趁康熙南巡之際,假借選美進獻的名義, 強買強賣民間女子。康熙看後批複道:“爾細細打聽, 凡有這等事, 親手秘密寫來奏聞。此事再不可令人知道。有人知道, 爾不便矣。”
這份奏折看出來康熙對保密工作的重視,同時也看出康熙對問題的謹慎,讓其“
細細打聽
”,以免誤判。
曆史上的那些“密折”
“密折”制度并不是康熙開創的,最早起源于漢代的“
封事
西漢宣帝
時期,大臣們用皂囊封緘,上報密奏。皂囊,是一種黑色的口袋。
到了唐朝,“密折”演變為“
上封
”和“
封章
”,唐朝皇帝們也特别依賴這種形式。在晚唐時期,唐宣宗李忱更是開創了培養“耳目”的絕招。
李忱曾經密令翰林學士韋澳将天下各州的民生政風彙編一冊,命其名為《處分語》。有一次鄧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
李忱對當地了如指掌,讓薛弘宗咂舌不已
,這就是因為李忱早已秘密掌握了地方官的一手資料。
“密折”最猖狂之時,發生在
武則天執政時期
。當時興“告密風”,武則天為了排除異己,網羅無中生有的罪證,對忠臣和李唐皇室大肆暗害。
最可笑的是,當時有個叫
魚保家
的工匠,為了讨好武則天發明了一種銅制的告密匣子。匣有機關,告密者隻能将信放進去卻拿不出來。
武則天十分滿意,但這個匣子卻害了發明者自己。後來,魚保家的仇人誣告他的私自煉制兵器,武則天下令搜家,殺掉了魚保家。
魚保家臨死時高喊:“我為了害人發明了匣子,沒想到最終害了自己!”這句話對也不對,
害了魚保家的不是他自己,更不是匣子,而是利用匣子的人
結語
如果換成是康熙,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
康熙是将“密折”制度的正面效應發揮得比較好的皇帝。
可見同樣是皇帝,“密折”起到的效果大不一樣,
制度都是死的,唯有掌權者才是靈魂
。康熙能被稱為千古一帝,“密折”一事就能看出他不同尋常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