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
的一天,一位名叫李桂榮的老人收到了河北省黟縣北管頭村的一封信。 因為是她娘家的來信,她連忙打開,想要看看發生了什麼,
打開信封後,她愣了一下,在這信中看到了一個天大的秘密,然後,這裡面寫的是什麼?
我看到這封信說宋學義吾婿,中央會議到處都找不到你。 前幾天縣裡有人叫你快點回來。上面寫着宋學義和李桂榮有什麼關系呢?
為什麼她看到的時候這麼驚訝? 宋學義是李桂蓉的老伴。 李桂榮最驚訝的是,雖然他知道老伴之前打過仗,但是打過什麼仗,具體時間,她都不知道。
更奇怪的是,中央政府為什麼要找宋學義開會呢。 原因是黨中央決定召開全國老兵烈士代表大會。宋學義的名字也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找到了宋學義以前工作結婚的地方。
找到了宋學義的嶽父,這是一封來自河北省黟縣北管頭村李桂榮家裡的信。 看到信中的描述,李桂榮趕緊帶着信回家去找老伴。 對着宋學義說,中央找你開會。 宋學義接過信,仔細一看,看着這些字,眼眶頓時濕潤了。
這讓他想起了之前在戰場上的一段時間。宋學義是狼牙山五英雄之一。
跳下狼牙山後,他幸運地活了下來,雖然他跳下懸崖後的英勇事迹廣受贊譽,但宋學義卻從未向任何人提起過,包括他的妻子和孩子。 如果不是這封信,他的真實身份或許永遠不會暴露。

出生貧困家庭
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曆史,
1918年
,宋學義出生于河南省沁陽縣北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 為了養家糊口,父親常年為地主打工養家糊口。宋學義從小就是個童工。 可以說,他從小就吃了不少苦頭。 更不幸的是,
1937年
,他家僅有的兩畝田地。
1939年夏
,
宋學義一家流浪到河北。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名八路軍。 宋學義從小就聽說八路軍的故事,于是跟着該隊編入晉察冀軍區。跟着家連隊參加了無數的戰鬥。 戰場上的火與血,讓宋學義成為了不懼怕死亡的軍人。
1941年9月24日
,敵人向晉察冀邊區北部調集兵力7萬餘人,當地遭到了毀滅性的掃蕩。 敵人出動三千五百餘人,從四面八方進攻。
河北黟縣西南狼牙山區封鎖了山口,包圍了被困在山上的遊擊隊和黨政機關,這裡由近23萬幹部和附近平民。 但由于我軍武器匮乏,實際戰鬥人員隻有200多人,面對洶湧澎湃的敵人,我們隻能采取轉移行動。 一個連隊奉命掩護和轉移群衆。 七連連長将士兵分成兩組。 一組負責撤退和掩護群衆,另一組負責将敵人轉移到狼牙山附近, 吸引敵人。
原本,作戰任務六隊負責。 原本,第六小隊共有九名士兵。 由于戰鬥時間長,小隊中有四名傷病員無法戰鬥。 在緊要關頭,剩下的五名士兵挺身而出。
他們是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和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三名士兵,等一切準備就緒,第6小隊的士兵故意暴露在敵人面前。 他們一邊用武器射擊敵人,一邊按照計劃帶領大批敵人前往狼牙山。 懸崖上,因為五名戰士都是戰鬥經驗豐富的遊擊隊員,再加上對狼牙山地形的熟悉,利用地形的優勢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敵人的進攻。 經過一晝夜的激戰,第6小隊的士兵們迅速将敵人帶到山峰附近。
五名戰士一邊攀爬,一邊射擊追擊的敵人。
敵人在之前的攻勢中遭受了損失。 他們不再輕舉妄動,而是對我們進行掃射和轟炸。 他們輪番出擊,但五名鬥士許久沒有休息,饑餓和疲憊的感覺同時襲來。面對敵軍的四次進攻,他們殲滅敵軍50餘人。
終于,在彈藥和食物耗盡的情況下,
宋學義和五名士兵扔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 他們舉起山上的石塊,向敵人砸去,幾乎把能搬動的石塊都砸碎了。 敵人越來越近,五名士兵發誓不做戰俘。 班長馬寶玉知道,主力和群衆已經成功轉移,大家的掩護任務也順利完成。他用盡全部的力氣就喊了一聲,砸了,砸了,戰友,不能把兵器留給敵人,士兵們舉起堅硬的石頭砸向手中的武器,
視死如歸
這一刻,他們抱着死亡之心,面對蜂擁而至的敵人,
班長馬寶玉向士兵們鄭重地說,同志們,我們都是有骨氣的中國人,甯死也不投降。 人民的犧牲是光榮的。 五名戰士從容地走到懸崖邊後,21歲的馬寶玉拿起頭頂的帽子,大聲喊道。 同志們,跟我一起跳崖,另外四個士兵也跳下深谷。 五位戰士慘烈而英勇的舉動,震驚了狂傲的敵人。
直到此時,他們才明白,數以千計的敵軍在一天的圍殲戰中消耗了大量的彈藥和武器,死傷數百人。 原來,和他們戰鬥的,隻有五個人。 五名士兵中,
最大的28歲,最小的21歲,他們都為革命獻出了自己的年輕生命。 五名士兵跳崖後,其中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英勇犧牲。 葛振林和宋學義被樹枝吊在懸崖上,才保住性命,逃過一劫。 宋學義和葛振林連夜帶隊尋找大軍。 腰部受了重傷,還在吐血的宋學義正在前方探路,以防敵人回來,而受了輕傷的葛振林也能逃過一劫。
可兩人傷勢如此之重,耗盡了最後的力氣,而且狼牙山還有很多狼群,如果他們發現的話。他們就會被狼吃掉。
幸運的是二人在河北省黟縣遇到了青年抗敵救國大會主任餘藥夫。餘藥夫正在攀崖,遇到了受傷的葛振林和宋學義。見到他們二人,立即對他們伸出援手,冒着在陡坡上滑倒,可能掉入深谷的危險,為他們探路。 他轉過頭幫了他們一段路,兩人繼續往前走。在他的幫助下,他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
被人就下
夜裡,餘藥夫到外面看。 葛振林和宋學義正在裡休息。 直到第二天,餘藥夫才趕忙找到散落的戰友,趕忙向葛振林和宋學義告别。 經過一夜的休息,
兩人在恢複了一定的體力後,設法逃了出去。 就在此時,五名壯漢跳入狼牙山。關于這件事事情,村民就住在附近,他親眼目睹士兵們一個接着一個跳下懸崖。 敵人撤退後,他還帶着一些村民到狼牙山那裡尋找,沒有找到。 很快,五位英雄的故事就流傳開了,聶榮臻也聽到了跳下狼牙山的故事。
聶榮臻聽後,激動地說,我國有好幾位好戰士,這樣我怎麼可能失敗。
1941年11月7日
,聶榮臻下令,将馬寶玉等五名戰士命名為狼牙山五壯士,
号召邊區軍民學習他們的英勇事迹。 時隔數十年,聶榮臻想起狼牙山五位英雄的事迹。 他還是記憶猶新。他說,每當我回憶起晉察冀邊區的繁華歲月。我的心總是起伏不定,久久不能平靜。五位勇士的故事是最讓我感動的故事之一。
反掃蕩運動成功後,
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區舉行了慶祝晚會。 區長楊成武代表晉察冀邊區黨委、司令員聶榮臻宣讀了獎項。軍區頒發的堅毅五星級勳章分别挂在葛振林和宋學義的胸前。
1942年1月
,晉察冀軍區為犧牲的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名烈士,在狼牙山上修建了三烈士紀念塔,
然而,一年後,這座塔被敵人的炮火摧毀了。 直到
1959年3月3日
烈士塔才得以重建陣容。 元帥親自題寫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葛振林和宋學義義他們被組織送到大學繼續深造。
退伍回到家鄉
1943年
,宋學義在一次戰鬥中再次摔斷腰部,第二次住院治療。 後來,因為傷勢嚴重,宋學義不能再上戰場了。
1944年
選擇退伍,
搬到河北省黟縣狼牙山鎮北管頭村,任村農會主席。在他的帶領下,北管頭村迅速成為扶持示範村。宋學義在這裡住了三年,娶了當地貧農的女兒李桂蓉為妻。 然而,離開家鄉的時間越長,宋學義就越想念家鄉和親人。他有了回家的念頭。 回國前,他想回到戰鬥的地方,祭奠犧牲的戰友。
天還沒亮,宋學義就一個人走到了狼牙山頂。 這座山變得越來越危險。
他們的戰鬥痕迹仍然存在。看到眼前的一切,宋學義似乎是回到了當年。 首先,他走到了一道天際線面前。 這是去狼牙山的必經之路。隻能由一個通行,也是當年他們班長馬寶玉選擇的第一站。進入大牙之間的縫隙。當年的宋學義義等士兵,這段路走得很辛苦,敵軍更難移動,因為他們都穿着布鞋,而敵軍士兵則穿着厚重的皮靴。 穿過兩道小山梁後,就到了。宋學義看到了一座小山,
當時,他們四次擊退敵人并沖鋒,敵人的炮火向他們猛烈地射擊,
他們利用周圍的岩石和動作進行隐蔽,讓敵人浪費了很多炮彈。 終于,宋學義徑直走向了三烈士塔,到了地方,宋學義鄭重地擺放好供品,拿出紙币點了火,宋學義突然哭喊起來,馬班長,胡德林,胡福才,我,我是宋學義,讓我看看你來了。現在我們解放了,敵人被打倒了。你在天上看見了嗎?
1947年6月15日
,宋學義帶着妻子40多天的跋涉,
終于回到了久違的故鄉。 宋學義離家多年。 回來後,得知父親在乞讨途中病逝,弟弟在煤礦慘死。 姐妹們也被賣了。 回到家鄉的宋學義,沒有親人,也沒有房子。 在街上居民的幫助下,他終于建起了一座可以遮風擋雨的簡易房子。 自從新中國建立後,宋學義就一直住在這間破舊的房子裡。
宋學義向村民們講述了這幾年的經曆。
他隻說自己是在外面襲擊敵軍而受傷的。 是以在他回老家的四年裡,鄉親們都不知道宋學義是狼牙山五壯士之一。 宋學義的長子宋大寶在研究中文課本上關于狼牙山五壯士的文章時,發現一個名叫宋學義的士兵與父親同姓。 回到家,他問父親是不是課本上的宋學義。 他不承認,隻是碰巧,搖頭說道。
79歲的李成傑曾長期在河南沁陽宣傳部工作。
與宋學義打交道幾十年後,他最終成為了他的傳記作者。 “那些人要是知道宋學義是被找回來的英雄,就不會說這種八卦了。宋學義的老朋友、長期在沁陽工作的老幹部說,張賀兆說。 人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他的下落。” 60年前,第一個找到宋學義并代表組織确認身份的人是張賀兆。
身份暴露
1951年10月下旬
,當時在沁陽縣政府民政科工作的張賀兆接到了一項緊急任務——中央要召開老兵烈士全國代表大會,并啟動全國各地的英雄狩獵活動。
根據線索,“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在沁陽,想要盡快找到他。 從軍隊複員到義縣當地,到解放初期回到家鄉河南沁陽北孔從事農業工作,宋學義與黨組織的關系一直沒有斷過。他隻是從來沒有提到他受傷和改變業務的具體原因。
此外,戰争年代的長途遷徙和檔案資料的不足,
1947年至1951年
複員返鄉的宋學義在茫茫人海中“消失”了。 張賀兆在北空村搜查傷殘軍人名冊,找到了宋學義。 時至今日,他還記得在深秋的氣息中第一次見到宋學義的情景:破舊的上衣、褲子、露趾鞋,腰間系着草繩,腰部是駝着的。
張賀兆上前打了個哈欠,宋學義随口說參軍的重要經驗是正确的,但張賀兆提到了
1941年
的反掃蕩,宋學義又把話題轉到别處。
最終,是宋學義的妻子李桂蓉趁着他被村裡叫去跑腿的機會,拿出一枚刻着“剛毅頑強”四個大字的勳章,讓 張赫昭确定了宋學義的身份。 這是楊成武将軍代表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送給宋學義的。 楊成武為宋學義佩戴勳章的照片也被保留了下來:照片中,年輕的宋學義緊緊抿着嘴唇,想要挺直腰身。
如今,這枚獎章靜靜地躺在國家博物館裡。
直到
1951年
宋學義被組織找到,
村民才知道他就是狼牙山五壯士宋學義,紛紛為他豎起大拇指,宋學義自己不僅在戰場上英勇無畏,而且在轉業之後還介入了平凡之中。 生活更令人欽佩。 上級看到宋學義的時候,眼眶都濕了。因跳崖而永遠無法挺直的腰部得到了支撐,還有一貧如洗的家,這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生活。
此後,宋學義先後擔任民兵連指導員、縣委委員等職務。
他出席了許多重要會議。 偉人也請他到中南海吃飯,但宋學義從來沒有跟組織說過自己的事情,宋學義小兒麻痹症沒有辦法,最後導緻下肢殘廢了。他一直在家鄉北孔村擔任村支書,村子從最窮的乞丐村變成了全縣最富有的村子。
縱然為村子做出了如此多的貢獻,宋學義卻從來沒有沾沾自喜,更别提自诩狼牙山五壯士了。他經常教育他的孩子。 我們是農民。
1971年6月26日
,宋學義久久沒有好好休息,不幸病逝。
他去世時年僅53歲。宋學義逝世後第八年,河南省革命委員會認定他為革命烈士,并于
2009
年安葬于沁陽烈士陵園。
宋學義被評為100位為建黨作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這份榮譽當之無愧,五位英雄的英雄事迹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