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率領1.3萬人,兵分三路向東北挺進。

東路由16分區司令員曾克林率領4000多人;中路由15分區司令員趙文進率領3000多人;西路軍由14分區司令員舒行率領2000多人;李運昌率3個團以及直屬隊4000多人。分别從九門口、喜峰口、承德方向、山海關進軍東北。
率先抵達東北的第一支部隊,進入沈陽的是曾克林率領的16分區。
經過與蘇軍一番交涉後,曾克林在沈陽成為衛戍區,開始擴編部隊。蘇聯紅軍一度把日軍留下的軍火倉庫交給他們來看管。
這個倉庫不得了,裡面的武器可以裝備十多萬兵力。他們打開倉庫拿出一批新武器,給新擴編的部隊使用。
因為這一個問題,讓彭真、李運昌、曾克林後來受到很大的埋怨。
向延安彙報東北形勢
八路軍部隊進入東北後,英美等國向蘇聯施壓,國民黨開始制造輿論。蘇聯方面準備把沈陽、長春、哈爾濱、錦州等大城市交給國民黨,讓八路軍離開沈陽。曾克林不同意,說道:隻有中央下令才能撤走,你們指令我們走不行的。
對于接管沈陽這樣的大城市,曾克林沒有經驗,隻好與蘇軍代表坐飛機到延安請示如何處理。
到達延安後,看到劉少奇、朱老總等首長,彙報了東北的形勢。根據東北的形勢,中央把之前“向南發展,向北防禦”,改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并準備派出大部隊接收東北。
随即彭真、陳雲、伍修權等人被派往東北,成立東北局。
始料不及的情況發生,部隊很被動
當彭真等人抵達沈陽後,開始全面了解情況,向蘇軍展開談判。在此時,延安準備陸續派部隊,彭真、李運昌等人向中央反映,目前部隊接管一個日軍倉庫,裡面有大量武器,可以武裝前來東北的部隊。
此時中央指令山東部隊和新四軍三師部隊,把原來的武器留下來,徒手到東北接收新武器。誰也沒想到,蘇軍害怕被指責,幾周後便變卦,通知彭真等人,不能把武器移交給八路軍部隊。這讓彭真、李運昌等人很被動。
山東部隊和新四軍三師已經在趕往東北的路上,新槍沒有,原來的槍又留下,怎麼打仗。部隊不知情況的人,都在埋怨彭真、李運昌、曾克林等人。
此時,作為李運昌、曾克林的老首長聶榮臻得知此事的前因後果,認為:這件事不怪他們。
誰也沒有預料到蘇軍會出爾反爾,而且他們把情況反映給延安,拿不拿原來的武器挺進東北,他們是無法決定的,并指令其他部隊徒手而來。
隻能說,他們把形勢看得太樂觀,沒有預料到“老大哥”蘇軍會有如此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延安下達留不留武器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