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寫家書勉勵子女,不料兩個兒子卻成漢奸

張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主張經世緻用,大力推動教育制度的改革,為晚清乃至新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早年的張之洞才華橫溢、勤奮好學,從小接受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為日後的學術造詣奠定基礎。在他為官從政的曆程中,主張教育乃是興國之本。通過創辦新式學堂,引進留學生,壯大教師隊伍的同時保障教師品質,一步步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雖然洋務運動最終宣告失敗,但是他以己之力投身建設一個自立自強的國家,依舊對當時閉塞保守的中國起到了一定的推動和開化作用。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全心全意為民族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功臣,一世英名卻被兩個兒子玷污。

他是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寫家書勉勵子女,不料兩個兒子卻成漢奸

張之洞育有十三個兒子,長子比最小的兒子整整大了38歲。其中,第十一子張仁樂和第十三子張仁蠡,分别在他61歲和63歲時生下,因為老來得子,是以張之洞對他們溺愛有加。

十一子張仁樂帶着父親對西方先進思想的渴望,千裡迢迢赴日學習軍事,然而在留學期間卻貪圖享樂,花錢大手大腳。甚至受到來自日本極端派系的蠱惑,被軍國主義思想逐漸侵蝕。歸國後在警察局任職,卻利用官職之便與日本人私下來往密切,為日後叛變埋下禍根。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三省全面淪陷,張仁樂為求功名利祿立刻倒戈日本,當上吉林省實業廳廳長,不顧時局把手伸向百姓,成為日本人名副其實的日僞。

他是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寫家書勉勵子女,不料兩個兒子卻成漢奸

而十三子張仁蠡還未滿10歲時,張之洞就離開人世,其後便以兄長為父。早年間,張仁蠡就讀于北京大學,學業優渥,隻可惜缺乏限制,染上諸多惡習。畢業後曆經華北事變,在動蕩的年代不以保家衛國為己任,而是在哥哥張仁樂的“照顧”下,走上了死心塌地為日本人賣命的道路。在日僞政權的庇護下,出任僞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民政廳廳長的張仁蠡,生活更加荒淫無度,整日沉迷醉生夢死。

他是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寫家書勉勵子女,不料兩個兒子卻成漢奸

“知稼穑之艱難,盡其求學之本分。”

張之洞在世時,就對兒子們反複訓導:花錢要節儉,學習要刻苦,要有所得。一封封寫給兒子的家書,字裡行間充滿了對他們的期許。然而世事總是令人唏噓,張仁樂兄弟二人最終不僅無所成就,還将為自己犯下的所有罪行付出應得的代價。

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後,張仁樂被抓,其妻子托關系花了大價錢将他從牢裡救出,從此逃往日本不再回來,于1971年去世;張仁蠡在監獄關押6年,新中國成立後被處以死刑,于1951年去世。

張之洞擁有晚年得子的幸福,卻也讓他失去了管教兩個孩子的機會。臨終前“謙遜廉潔、不可驕縱纨绔”的囑托,阻擋不了他們對錦衣玉食生活的向往。清正廉潔的家風,也早已被兒子們遺忘得一幹二淨。他的一生為國為民,然而教育的思想卻沒能成為兩個孩子指路的明燈,以至于他們臭名昭著,為後世所唾棄,實在令人唏噓。

他是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寫家書勉勵子女,不料兩個兒子卻成漢奸

馬克思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好的教育不是以認知或知識的簡單堆疊可以獲得的,而是真正能夠使受教育者在過程裡迸發出知識的火花,塑造出人格的真善美。要達到這個目标,我們必須以史為鑒,以正向的眼光看待世界,才能輸出強大的力量去推動世界發展,才能從城市、人文、法制、經濟等各個方面領先世界,推動我們的國家朝着新的未來邁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