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興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海興根雕

流傳于海興一帶的根雕藝術包羅萬象,以根雕、木雕、圓雕和樹瘿雕為主,造型惟妙惟肖、生動自然,已有200年的曆史。2019年,海興根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俗話說:“朽木不可雕”。但是,在根雕藝人心中,朽木不僅可雕,而且還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一截枯樹幹、一段老樹根,經過他們精心揣摩和妙手雕琢,褪去表面的粗糙,成為一件件别具韻味的根雕藝術品。

如此化腐朽為神奇的根雕藝術,在海興縣一帶已流傳了200年左右。

海興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聚龍表》

三分刀工 七分天成

“嗒、嗒、嗒”…… 海興縣蘇基鎮大良戶村,尋着有節奏的敲擊樹幹聲,進入一個清雅别緻的農家小院。這裡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海興根雕代表性傳承人孫寶坤的居所,也是他工作的地方。

今年70歲的孫寶坤不善言語,與老伴兒路淑明常年陶醉在遠離喧嚣的一方天地,擺弄根雕,并沉浸于書法、繪畫創作中……

進入工作間,一件高2.6米、直徑80厘米的大型根雕作品《聚龍表》赫然而立,讓人眼前一亮。作品中,彎彎曲曲的9條騰龍,隐現于雲水之中,真是氣勢若虹,栩栩如生。

孫寶坤說:“這個作品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完成。當時,朋友給推薦了這根上千年古棗樹幹。運到家裡後,我構思了很久才着手雕刻。這件作品曾有人出價100萬元,被我給拒絕了。每天看着它像看見自己的孩子一樣,舍不得啊!”

在孫寶坤的畫室内,一股醇厚的木香撲鼻而來。一件件根雕作品陳列其中,奔騰的駿馬、滑稽可愛的猴子、匍匐前行的鳄魚、栩栩如生的獅子,及活靈活現的人物、花鳥蟲魚,還有山水造型……件件作品依勢而成,活靈活現、生動形象。

這些作品的原材料,本是無用武之地的廢根料,卻在這個樸實無華的農民手中再次煥發新生,變成了可欣賞、可收藏的藝術品。

“這個根雕啊,不同于其他雕刻藝術,是沒有圖紙和固定模式的。我拿到樹根後,首先要尊崇它本來的形态,反複琢磨,構思好之後再動手創作。通過我的想法和雙手,把一些無用之材從樹根中剔除,保留精華。”孫寶坤說,“是以,人們常說樹根雕講究利用根的天然形态,靠的是‘三分刀工、七分天成’。”

經過多年的潛心創作,孫寶坤創作出了《魚趣》《晚歸之後》《卸驢打滾》《觀音赴會》《馳鹿》等根雕作品。這些作品取材于棗樹根、槐樹根、桃樹根、榆樹根和荊條根等,達到了惟妙惟肖、生動自然、渾然成趣的藝術效果。

海興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孫寶坤

源于董派 依海而興

明代文人謝肇淛的《五雜俎》中,有“以枯木根作禅椅”之述。在文震亨的《長物志》中,也有“以天台藤為之,或得木樹根,如虬龍結曲臃腫,槎牙四出,可挂瓢笠及數珠瓶缽等器,更須瑩滑如玉,不露斧介者為佳”的記載。

孫寶坤說:“明代,京津冀一帶就湧現出了大批根雕高手,先後創作了根雕雙椅、玉玲珑麒麟和鳳凰等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作品。如今,海興則以棗木和藤條根雕聞名。”

發展至清代,根雕藝術創作更為繁榮,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根雕藝術家和根雕藝術作品。《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曾用樹根創作了低案藝術品,孔府衍聖公孔毓圻曾向清廷進貢過根雕如意、壽杖等根雕作品。

“清代,天津董宏興、董宏達二位木雕藝人是我的師祖。海興根雕也是從那裡傳承過來的。”孫寶坤說,“因為從天津董氏雕刻技藝發展演變而來,是以海興根雕作品仍保留了觸筆細膩、古樸典雅、玲珑剔透的特點。”

海興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魚趣》

清道光三年,天津出現了一個以專營棗木雕刻用品為主的董宏興、董宏達兄弟作坊。他們開始以雕刻簡單的鏡框、風箱、手杖等家庭木制用品為主。随着生意不斷做大,董氏兄弟在招徒傳藝的同時開始在木制工藝、雕刻形式及構圖風格上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當時天津有“董氏雕刻風格”之美譽。

後來,董氏兄弟傳藝給他們的孩子董海隆、董海旺。二人開闊思路,已能承擔難度較大的太師椅雕花、梳妝台雕鳳、八仙桌雕龍等加工雕刻技術,而且雕刻式樣已達到40多種。

“清光緒二十一年,海興小山趙高村李緻和到天津董氏雕刻作坊拜師學藝,開始學習雕刻技術。李緻和學過兩年私塾,十分愛好雕刻藝術,加之悟性很高、習練刻苦,不足兩年就成了董氏雕刻作坊的主力。5年後,因家中老母親身體欠佳,他就拜别董氏兄弟回家照料雙親。作為第三代傳人,李緻和把這項技藝帶回了海興。”在海興縣文化館非遺中心主任李志興的介紹中,海興根雕藝術的曆史脈絡逐漸清晰。

李志興說:“1901年,李緻和把根雕技藝傳入海興後,由李氏家族傳承三代,1972年由第五代傳承人李文正傳給外甥孫寶坤。孫寶坤是第六代傳人。孫寶坤又傳藝給他的兒子孫建烨。至此,孫建烨成為海興根雕藝術的第七代傳人。”

海興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渤海雄獅》

一根一幹 詠物寄情

在海興縣,根雕藝術曆經百餘年傳承,在附近縣市也流行甚廣。除孫寶坤外,還湧現出了侯秀山、安雲濤等一批優秀的民間根雕藝人。

侯秀山和安雲濤都是土生土長的海興人,從小就受當地環境的影響對根雕情有獨鐘。雖然都有各自的工作,但是閑暇之餘,他們一心都撲在了根雕藝術上,十幾年來創作了數百件作品。如今,他們是海興根雕縣級傳承人。

“制作根雕作品有講究,主要在于靈感和發現。發現好的原材料,首先要在大腦裡形成一個構思圖,有時靈感并不是馬上就能來,靈感一來就立刻截取、剝皮、雕刻,這個過程不能有絲毫馬虎。”侯秀山說。

海興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侯秀山(左)和安雲濤正在探讨作品

“從樹根到根雕是既簡單又複雜——簡單到從土裡刨出來就接近一個成品,複雜到放在那裡多日仍然不知該如何下手。做根雕表面上是靠想象力,實際上要靠心境,要能讀得懂每一個根結的故事,才能做出富有内涵和生命力的根雕。”談起根雕藝術,安雲濤如數家珍。

發展至今,海興根雕藝術的原材除了棗樹、槐樹、桃樹和荊條等,還有椿樹根、杏樹根及石榴樹根等。海興根雕作品按照門類,還包括根造型、根貼畫、根藝花架、根藝盆景及根藝拐杖等。

“根雕魅力在于,以樹根為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将形态百樣的樹根雕刻加工,呈現出一件件好作品。海興根雕藝術也是渤海文化的延伸,非常感謝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援。我要經常利用參加活動和教學的機會,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更多有意願學習的年輕人,使這項古老的文化遺産得到較好地傳承與發展。”孫寶坤表達了這樣的心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