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真心換不來真心,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對真心的标準、了解、範疇、預設、程度不同。就拿某種行為來說,你認為自己盡到了真心的程度,可是落在對方的眼裡,遠沒有達到她對真心的預設。
比如你有10塊錢,願意分給她5塊,留下5塊自己生活,但是她對真心的預設卻是7塊,可能也會感動,卻不一定認可你的真心。
其實人也都是這樣,不然怎麼會說,人性就是自私貪婪的,對他人付出七分,便肯定是真心了,反過來對他人的真心,卻是要求付出十分。
也可能你付出了十分,但彼此的“十分”标準不一樣,是以你的十分,落在對方的眼裡也隻有七分。
畢竟真心,是需要以實際行為、行動來證明的,如果你有十分心意,結果隻有證明七分心意的能力,于是你的十分心意落在對方的眼裡便會大打折扣。
由此可見,由真心打動一個人,前提是對方具有十分的同理心,不是随便對誰付出真心,就能夠換來真心的。
對于一個特别有同理心的人來說,也許你的十分心意,七分能力,落在對方的眼裡便會有十二分的感動。
有人感動你的心意,有人隻看你的表現。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與父母發生點沖突,具體的原因,朋友一直覺得自己很懂事,從15歲辍學,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是自己解決,不願給家裡人帶去麻煩。也很獨立,成家後體諒父母,報喜不報憂。
但是卻因為他沒有實際表現,而否定了他的真心和孝順,質問他:你孝順我們什麼了,是今兒個買吃,還是明兒個買喝了。
好像也是這個道理,朋友沒有表現,是以這就是雙方對真心、對孝順的了解和預設不一樣,朋友隻是覺得,父母還有賺錢的能力,各方面也不缺,真有需要的時候,自己肯定不含糊,現在不是沒有需要嗎?親子關系何必要虛僞的表現。
沒有誰對誰錯,隻是大家的想法不同,了解不同。包括在婆媳關系中也是一樣,常能聽到做婆婆的,或者做兒媳的抱怨,為什麼自己真心對待兒媳(婆婆),還是相處不好?相處好不好,不全是憑真心與否決定的,還有相處的方式,以及把握關系的界限感,最後還逃不過雙方對于真心的預設标準。
02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天平,絕對在乎自主意識與感受的公平。比如我對你真心了,你憑什麼不真心對我?但是在這裡還是要說,真心對待一個人,别有過高的期望,隻能講問心無愧。
自己問心無愧就好,對得起自己的心就好,其他的事情别計較,也别想,随便怎麼樣,隻要做好自己。
期望對方如何感激你,期望對方怎樣回報你,當有你這種期望的時候,便意味着也有可能得到失望。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如果對方沒有達到你所期望與預設的感激、回報,你肯定會大失所望,并且由失望産生各種憤怒、沮喪、懊惱的負面情緒,繼而轉化而對另一方的指責、質疑和懷疑,哪怕你不表現出來,心裡的不滿還是有的。
那麼接下來的關系,可能就難處了,變得尴尬、冷漠、疏遠。
還要注意,當你有預設的時候,就注定了對方一定無法達到你的全部預設。你期望對方感激你,但是感激的方式,并沒有達到你預設的程度,你還是會覺得不公平,想着我為你付出了十分,你憑什麼隻還我七分,隻要是個人,心裡都會這樣想。
實際上呢?對方可能還了你十分,隻是落在你的眼裡,變成了七分,來回都是一樣的。是以最好别有期望,也别有預設,兩個人簡單了,關系就不會複雜,兩個人複雜了,關系一定不能簡單下來。
03
真的,自己問心無愧就行,管對方怎麼想,多累啊,除非你的真心是在賺表現,不然你為什麼要計較呢?你隻是付出了你的真心,你願意付出你的真心,沒有任何目的性,就沒有任何期望。
對得起自己的心,就夠了,想着我已經做到了力所能及的,能了解也好,不能了解也罷,我問心無愧。
正如《天道》裡有句話說:“盡心盡力是标準,辦到什麼程度不是标準。”
這才是純粹的真心,但是在真心這件事上,也有現實的一面,還是錢。不然我們都會有這樣的質疑,你怎麼真心對待我了?真心,就是每天把真心挂在嘴上?沒有證明,沒有表現,沒有行動,真心就不是真心了。
而所有的證明、表現、行動,必然是要有錢在背後支撐,不一定就是我要給你多少錢,至少在你遇到難處的時候,我有錢幫助你,哪怕沒有錢的幫助,但因為錢的底氣,能讓我騰出時間幫你分擔。
如果自己的生存都是個問題,那也沒有精力照顧到别人的感受,即使能照顧到,自己的生存都是個問題了,還有什麼能證明心意的呢?
真心能換來真心,固然好,但如果換不來,或者對方就是一個自私自利、毫無感恩之心的人,那麼你也要停止付出,因為這種人是永遠喂不熟的,對再好都沒用,可能還會忘恩負義,恩将仇報。遇到了不知感恩的人,還掏心掏肺地對他好,往好聽了說是善良,往難聽了說就是犯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