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青春在浏鄉丨名校生當上“新村民”,讓非遺在道官沖裡串成産業鍊

我的青春在浏鄉丨名校生當上“新村民”, 讓非遺在道官沖裡串成産業鍊

我的青春在浏鄉丨名校生當上“新村民”,讓非遺在道官沖裡串成産業鍊

編者按: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國家戰略,是“十四五”期間中國農村工作的重點。人才是鄉村振興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是實作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實作鄉村振興,就要讓更多的人才願意來、留得住、幹得好、能出彩。

當下,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開局,許多新青年回到家鄉故土,踐行奮鬥初心,勇擔時代使命,成為鄉村産業發展的“領頭雁”、鄉村建設的“排頭兵”、鄉村形象的“代言人”,在浏陽鄉村沃土上譜寫了一首首振奮激昂的青春之歌。即日起,本報特推出《我的青春在浏鄉》專欄,講述他們在鄉村成長成才的故事,展示鄉村振興一線的青春風采。

我的青春在浏鄉丨名校生當上“新村民”,讓非遺在道官沖裡串成産業鍊

劉蘭在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示範如何用古山貢紙印刷。

一紙清歡,流傳聲遠。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組,地處湖南省最東面,位于湘贛交界的大圍山深處,村民多為客家人,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在這裡,至今還流傳着一項古老的非遺項目——起于宋元、興于清康熙年間的古山貢紙。2021年,浏陽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獲評第二批浏陽市示範性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傳習所,更好地實作了非遺的“在地活态保護傳承”。

“總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留在道官沖?”在古樸的研學館内,記者見到了館長劉蘭。來自江西的她,在2020年從湖南大學新聞專業畢業後,成了道官沖的“新村民”。她的經曆,也記錄着、見證着浏陽鄉村振興的腳步。

文/圖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歐陽穩江彭紅霞

毅然抉擇

名校生成了道官沖的“新村民”

“造紙研學館主要介紹道官沖手工造紙的曆史起源、發展脈絡、傳承譜系、工藝特色等,感興趣的遊客還可以嘗試DIY體驗環節……”每當假期來臨,劉蘭就進入了最忙碌的時候。她的主要工作便是聯系學校以及研學機構,利用假期組織學生來研學館體驗古法造紙技藝,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我的青春在浏鄉丨名校生當上“新村民”,讓非遺在道官沖裡串成産業鍊

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通過開發“非遺+研學”“非遺+民宿”等項目,延伸非遺文化産業鍊,帶動當地村民增收。

而在2020年之前,劉蘭還是湖南大學新聞專業的一名學生。畢業後,她沒有選擇大城市的工作,而是來到道官沖,成為了一個“新村民”。這其中的故事,還得從非遺說起——2018年,正在讀大學的劉蘭接觸到了一名有些特殊的記者——執着于非遺項目記錄的攝影人李鋒。數十年間,李鋒走遍湖湘大地,記錄湖南各地的傳統技藝和民俗。

“我從2006年開始記錄非遺,拍了上百個非遺項目與傳承人。”十多年來,李鋒看到了太多手藝人的離去與手藝的衰落,“有的老人走了就沒有人接班了,這個東西也不會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

見證了太多,就不止于記錄。最終,李鋒找到了地處大圍山南麓的道官沖。由于這裡與外界接觸較少,保留了較為純粹的原始村落面貌,民風淳樸熱情,民俗小有規模,更讓李鋒欣喜的是,這裡有他心心念念的非遺——古法造紙技藝。

我的青春在浏鄉丨名校生當上“新村民”,讓非遺在道官沖裡串成産業鍊

劉蘭小心翼翼地整理着研學時學生們留下的作品。

“關于非遺傳承與保護,李鋒老師提出了‘在地活态保護’,也能讓傳統技藝紮根于它的原生地并且開出新的花朵。”2018年,經過李鋒的努力,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開建,研學館設有古法造紙原生态作坊、中國各地手工紙展廳、浏陽手工造紙技藝展廳、研學活動室等區域。按李鋒的設想,造紙研學館将通過“文創+旅遊”的方式來延伸産業鍊。

“最開始,我覺得道官沖是個桃花源一般的存在。”随後,劉蘭将自己的短視訊課程作業内容定為拍攝非遺項目。由此,她先後多次前往道官沖,也對這個淳樸的小山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甯靜美麗的小山村,就像我小時候在外婆家生活過的村子一樣,有着和諧且融洽的舒适感。”

“大城市的生活也許是光鮮亮麗的,但在鄉村工作生活未嘗不能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新活法。”2020年4月,曾在北京等地實習的劉蘭聽從内心的召喚,應李鋒的邀請成為了道官沖的“新村民”。

“很多人并不了解我的選擇,一開始,我的父母也不是非常支援我,但最終他們還是尊重了我的選擇。”劉蘭告訴記者,她也由此成為了古法造紙研學館館長,正式走上了保護、傳承非遺的道路。

紮根鄉村

帶領村民種下非遺傳承的種子

“在這裡,我第一次編寫研學課程,第一次組織研學活動,第一次和親子家庭打交道,第一次和教培機構合作,第一次寫各種各樣的材料,第一次從新聞學的學生轉變為被采訪對象……”到了道官沖後,劉蘭的第一件事便是籌備古法造紙研學館的“五一”研學活動。與她的想象不同,太多的工作都沒有樣本可以參考,她隻能摸着石頭過河。

我的青春在浏鄉丨名校生當上“新村民”,讓非遺在道官沖裡串成産業鍊

劉蘭與村民黃建洪讨論起了造紙發展方向。

按照最初的思路,古法造紙研學館的展館分為“紙戀浏陽|道官沖古法造紙”“紙彩紛呈|中國手工造紙”“紙路輝煌|造紙術的流傳”三大闆塊,分别詳細地介紹了道官沖手工造紙的曆史起源、發展脈絡、傳承譜系、工藝特色、中國手工紙工藝曆史演進等内容。而劉蘭要做的,除了為前來參觀的遊客講解古山貢紙的前世今生,還需要帶着學生和遊客體驗造紙工序。

“我們究竟能給這個村莊帶來什麼?如果沒有造紙研學館,道官沖會變成什麼樣子?”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後,劉蘭和團隊不得不面對村裡的真實狀況。

古山貢紙起于宋元,曾遠銷東南亞,但在一段時間内卻瀕于絕迹。村裡的造紙師傅黃隆根,從17歲開始便從父親手中繼承下這門古老的純手工造紙技術,已經是第五代傳人。在他的記憶中,制造古山貢紙曾經是鄉鄰們賴以生存的活計。村民多擁有自家的竹林,所生産的紙也銷往了長沙、浏陽等地,供藝術家們揮毫潑墨。後來,随着經濟飛速發展,人力成本大幅提高,村裡的造紙坊也由鼎盛時期的家家造紙變成了零散的幾戶。

“非遺是一種生活形态,隻有将其放在生活中,讓它創造價值,它才能活得長久。”經過多次研究,團隊一緻認為傳承和保護非遺,首先要打通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聯系,讓它活在當下,走進民間,也就是實作“在地活态保護傳承”。是以,如何串起非遺與傳統文化傳播、非遺與研學、非遺與市場、非遺與傳承人等元素,再如何由非遺促進鄉村建設,也成為了李鋒和劉蘭等人一直在思考、摸索的新路。

很快,劉蘭開始牽頭推動道官沖組全體村民、上洪村村集體和湖南滄海田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股,注冊成立浏陽市道官沖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結合當地文化實作非遺“在地活态保護傳承”,打造非遺生态村。

研學館也通過開發“非遺+研學”“非遺+民宿”等項目,延伸非遺文化産業鍊,以門票分成、出租閑置房屋、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走出了一條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其實,我也有過因為和村民觀念不同而悄悄流淚的時候,但當你敞開心扉和村民們聊天的時候,也能感受到他們的淳樸與善良……”很多時候,劉蘭也會因為工作進展不順利而灰心喪氣。但更多的時候,她發現真正傾注了心血和時間,村民們也會從不了解轉變為跟着來,“這讓我很欣慰,也對未來更有信心了。”

“既能照顧家庭又能維持生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黃建洪是村裡的“90後”,以前常年在長沙打工的他看到道官沖的變化後,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家鄉接過了傳承古法造紙技藝的“接力棒”;村民黃隆國叔侄則賣掉了原本用來營生的貨車,回村創業,建起了農家樂專門為遊客提供餐飲服務……

與此同時,有着璀璨星空的道官沖,也迎來了它的民宿開發之旅:山溪環繞的道官沖原宿一開業,就受到了大批遊客的喜歡。道官沖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易承業說:“這裡原本是村民閑置的夯土老房子,通過改造後,既保留了‘非遺’夯土牆工藝,也更加安全美觀。”

“道官沖原本有57戶村民、300餘人,在研學館項目成立之前,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現在回歸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也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劉蘭笑言,現在來道官沖研學的,除了浏陽本地人,還有不少長沙人,大家都是奔着“非遺文化”四個字而來的。

雖然研學館開館不久,但已舉辦了數十次研學活動,接待了數萬名遊客,“接下來,村裡還會考慮引入皮影戲、染布等具有内生動力的非遺項目,讓這裡成為一個豐富多彩的‘非遺村’。”劉蘭說。

“這兩年,有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要留在道官沖,為什麼能留得住?”劉蘭告訴記者,其實原因并不複雜。就像艾青說的“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她對道官沖這片土地,也保持着一份深愛并懷有希望,“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我隻是一顆螺絲釘。能給這個地方帶來一些改變,這就是我在道官沖留下來的意義,也是最好的理由。”

浏河時評丨人才架起非遺和發展的橋梁

董懷國

位于湘贛邊界的上洪村,位置較偏,卻聚集了古法造紙、夯土牆、送春牛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來,一批有着較高學曆的外地人才陸續選擇來這裡紮根,成為“新村民”。他們多方努力,開發了“非遺+研學”“非遺+民宿”等熱門項目,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走出了一條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一邊是因為區位條件不優等制約,造成在社會經濟發展上面臨的困難較多,發展程度相對于先進地區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一邊是因為曆史的積澱,坐擁讓人歎為觀止的衆多非物質文化遺産,肩負保護和發展文化遺存的重任。當今,有不少的地方在沒有充分認識和發掘非遺價值的基礎上,在激烈的區域競争中愁資金,愁項目,愁人才,愁政策,成為了典型的“捧着金飯碗讨飯吃”。

而浏陽正在走的,就是一條将非遺同經濟發展充分結合的路子。作為千年古縣,浏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品類豐富、形式多樣。截至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個、省級非遺項目4個、長沙市級非遺項目23個、浏陽市級非遺項目61個。這些獨一無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符合了鄉村振興工作中對于項目有地方特色、有産業基礎、有參與人群的要求,它們同地方經濟發展的對接,已經被證明落地實,見效快,影響廣。

我們必須認識到,非遺的脆弱性來自它的傳承鍊條。長期以來口口相傳的非遺傳承方式,讓它随時面臨因傳承人斷檔而帶來的威脅。我們需要的是有效的手段,将曆史和現實結合起來,将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将手工制作和産業發展結合起來,讓非遺在新的時代和新的社會環境下實作自身的壯大,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此間的關鍵便是人才。

是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助力鄉村振興,應下大力氣做好鄉村振興這個大命題中的人才工程建設,為青年人才提供廣闊的施展舞台,讓更多的人才願意來、留得住、幹得好、能出彩。這一點,應該成為社會共識。

如果說今天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快節奏的生活,讓年輕人很難靜下心來将精力放在需要多年磨砺的一門技藝上,造成了非遺傳承難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群,難以在現代社會綻放其活力。那麼,同現代要素充分結合的非遺傳承,通過市場化的開發,不斷延伸其産業鍊條,為社會人才提供廣闊的施展舞台,幫助他們實作人生的價值,問題就迎刃而解。

“非遺+”,就是在這樣的思路下提出來的。近年來,浏陽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出台《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十條》,積極探索,并設立100萬元市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我們可以看到,有了政策的兜底,以及相應的激勵措施,各類人才紛紛湧入浏陽,投身浏陽的“非遺+”事業。他們帶來了知識、技藝、資金、人脈,給了浏陽的非遺傳承無限想象的空間。此時,區位的劣勢變成了優勢,保護的任務變成了機遇,政策同人才的握手,促進了非遺和發展的融合。

我們相信,随着對市場營運的更深入了解,以及更多人才的持續性加入,浏陽的文化遺存一定能同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結合得更緊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将會更充分地産生,鄉村振興的腳步必将不斷加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