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三言Pro 作者|雨辰
年末節後,新能源汽車産業鍊迎來一波IPO小高潮。
據三言不完全統計,近兩個月有14家相關企業在沖刺IPO。這14家企業涉及多個産業鍊領域。其中6家是動力電池産業鍊,3家是汽車配件企業,2家屬于電連接配接元件企業,還有兩家企業的業務分别為品質檢測和新能源汽車充電子產品。
動力電池産業鍊IPO占比大
從表上,我們可以看到動力電池産業鍊的IPO占比有着比較明顯的優勢。
衆所周知,動力電池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的“心髒”,在新能源産業鍊中的地位有目共睹。動力電池企業也受到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
不過,在目前的國内動力電池領域,甯德時代和比亞迪占據了絕對優勢,兩家企業裝車量占比合計超過了70%。
相比而言,其他動力電池企業都屬于二線。比如,蜂巢能源、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億緯锂能等。
而在上述的二線動力電池企業中,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均于2022年成功上市。
去年年末,蜂巢能源科創闆IPO申請也獲受理。
其實在動力電池産業鍊中,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二線以動力電池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外,還有大量的企業都是上遊材料企業,它們為甯德時代和比亞迪等提供材料。
在上表中的6家動力電池産業鍊企業中,除了蜂巢能源外,其他企業基本都是上遊材料企業。
而上遊材料企業一方面受益于下遊動力電池企業的帶動,發展較為迅速,也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另一方面,還面臨着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對單一客戶的依賴性較大。
供應商對單一客戶的依賴性較大
事實上,這幾年随着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快速發展,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興起了“甯德時代供應商IPO潮”“特斯拉供應商IPO潮”等IPO浪潮。
從上表中,我們能最直覺的看到這些企業很多都是甯德時代和特斯拉等新能源巨頭的供應商。
新鋁時代的招股書顯示,其于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分别實作營業收入3.51億元、3.32億元、6.18億元及5.31億元;分别實作歸母淨利潤352.23萬元、-228.65萬元、2675.09萬元及5245.06萬元。
但是在對應報告期内,公司向比亞迪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别為68.05%、64.80%、70.42%和74.55%。
壹連科技在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的報告期内,來自甯德時代的營業收入占比分别為59.71%、62.38%、64.72% 和63.00% 。
中瑞電子的營收是來自LG新能源。資料顯示,中瑞電子向LG新能源的銷售額占比在逐年擴大。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銷售金額占比分别為10.02%、44.2%、50.49%、61.78%。
對單一大客戶的過度依賴,是一把雙刃劍。一旦大客戶轉向其他企業,那麼将可能造成業績的大幅下滑。
哪類企業最賺錢?
從營收上看,上表中的企業年營收均超過2億元,最高為44億元。
其中,年營收2億-5億的有4家企業,5億-10億的有6家企業,超過10億的僅有3家。
年營收最高的2家企業都是動力電池産業鍊企業,蜂巢能源44.74億元,中倫新材19.94億元。另一家超過10億的企業是壹連科技。
是以無論是平均數還是最高數,動力電池企業的年營收都處于行業的較高水準。不過,6家企業中的高低落差較大,最低和最高相差超過40億元。
另外,表中的3家汽車配件企業的年營收額平均起來也有8億元,2家電連接配接元件企業營收也處于較高水準,均超過了8億元。
如果隻從營收上看,似乎動力電池企業可能賺更多的錢。不過,賺不賺錢其實要看淨利潤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事實上,雖然蜂巢能源營收很高,但這幾年其虧損卻在不斷擴大,2019年-2022年上半年其分别虧損3.26億元、7.01億元、11.54億元和8.97億元。
不過,2019年至2021年,蜂巢能源研發費用分别為3.75億元、3.80億元和7.24億元。而2022年僅上半年,其研發費用便達到5.72億元,已經達到2021年全年的70%還多。
加大研發投入是在為增加競争力買單,而這種投入可能在未來會到來巨大的回報。
此外,由于上遊原材料價格上漲,動力電池生産企業面臨較大成本壓力,億緯锂能、國軒高科等在去年上半年也都出現了利潤下滑甚至虧損的情況。
而在表中的其他企業大多都實作了利潤增長。
可以預見,随着新能源汽車行業持續火熱,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第二波IPO潮還将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