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說濟南玉函山

文 | 張繼平

玉函山,濟南人都知道,或因這因那好多濟南人都去過。

玉函山在唐宋元時代,稱為“函山”。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六》記載:“齊郡函山有鳥。”這鳥長得什麼樣?書上說“足青、嘴赤、黃素翼、绛額”,這種鳥“名王母使者”。為什麼說這種鳥是西王母的使者呢?在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本身就長得很醜陋,《山海經·西山經》說:“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她長着粗尾巴、露着交錯的大牙、頭發蓬松得像一隻戴勝鳥。是以,她的使者也是一隻紅嘴、爪青、黃翅的神鳥。據傳,這西王母對漢武帝一直優渥有加,《漢武帝内傳》講了一段故事,說有一年七月初七,她曾親自下廚為漢武帝治膳,并贈給漢武帝七顆玉桃以及一個和田玉盤,并給漢武帝“歌《玉蘭》之曲”一首,曰“玉之燦燦,灼灼其華。不我已還,其後也悔”。宋代劉松年《瑤池獻壽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描繪的就是這個故事的場景。

說說濟南玉函山

(戴勝鳥)

繼續說故事: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到泰山封禅,登玉函山(那時還沒有這個名字哈)時,“得玉函,長五寸。(漢武)帝下山,玉函忽化為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藥函,常令白鳥守之”,因号“函山”(元代于欽《齊乘·卷一·濟南山》)。所謂“王母藥函”,就是西王母送給漢武帝盛放養生藥的和田玉玉匣。以玉養生在漢代非常流行,足見與西王母不無關系。漢武帝在泰山封禅并登臨玉函山回宮後,随即改年号為“元封”,并以當年(辛未)十月為元封元年(前110年),“元”是指首次,“封”是指帝王登泰山祭天,“禅”是指到梁父(今新泰徂徕山山東麓,今名映佛山)祭地。

玉函山不僅叫過“函山”,還叫過“卧佛山”(見道光《濟南府志》),因為山上到民國時期還有一尊唐代修建的碧霞元君卧像并建有碧霞宮一座(見1928年《曆城縣鄉土調查錄》)而得名;玉函山也稱“千佛岩”(《岱畎【quǎn,田野】圖經》:函山“亦曰千佛之岩”);因該山東側有一宋代修建的興隆寺,而山東側又有因寺而名的“興隆村”,當地村民還把它稱之為“興隆山”。不過,自明清以來。濟南廣大老百姓還是習慣稱這座山為“玉函山”。

玉函山海拔520多米,是濟南城南近郊較高的一座山。玉函山“南有蕊珠泉,山東北有花山峪,為曆下名勝之一”(《曆城縣鄉土調查錄》)。元代(後)至元六年(1340)十一月十三日,濟南鄉紳李止與諸官員及差夫一行十四人曾登臨玉函山,站在山頂,“北望平疇如蔬圃藥畦,東北瞰府城若棋局然,而鵲、華諸山,羅列起伏,如拱向者,信奇觀也”(《遊函山西峪記》)。

明代帝師于慎行曾有詩《玉函山眺望》,雲:“岱宗直北玉函開,海客(徒步旅行者)乘春蹑屩(juē,草鞋)來。絕壁松杉含寶相,中峰雲氣出香台。湖邊萬井煙光動,城上雙河練影回。青鳥不歸丹鹫遠,仙蹤佛地兩徘徊。”“岱宗直北”是說玉函山在泰山之正北。“蹑屩來”是說登山之艱難;“絕壁松杉”說的是懸崖峭壁上的松杉樹,“中峰雲氣出香台”則有前人“日照香爐生紫煙”之意;“湖邊”兩句,則是說站在山頂看到濟南城的景象。“仙蹤佛地”指的是玉函山乃道、佛之地(西王母、碧霞元君乃道家神話,佛峪乃佛家聖地)。

玉函山作為濟南的一處遊覽勝地,其文化内涵非常豐厚,曆代文人墨客對它都有題詠。金元文學家元好問在1235年七月第二次遊曆濟南時,曾在濟南北渚亭上遠眺玉函山,他記道:玉函山“長二十裡許,山有九十谷,泰山之北麓也……天晴登北渚,則隐隐見之”。

在他之前的北宋年間,“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在擔任齊州太守時就對玉函山情有獨鐘,被貶谯郡(今安徽亳州谯城區)通判後,茶餘酒後依然對濟南的玉函山念念不忘,一次酒後他寫下了《谯郡對酒憶玉函山》的詩,詩雲:“不遣西樓對此山,宋谯頻綴副車銜。今年重污花前酒,猶是揚州别駕衫。”宋元以後曆代,名士文豪更是對玉函山贊美不絕,李攀龍、于慎行、朱曾傳、朱倬、方啟英、鄭銘、王初桐、董芸、王德容等,都曾留有贊譽玉函山的不朽詩篇。有興趣諸君,不妨找來一翻。(别說學堂)

壹點号山東金融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