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室
撰文 | 劉極昊
又到一年一度盤點季,各大車企陸續披露了自己過去一年的成績單,在疫情和缺芯籠罩下,2021年能笑得出聲的車企并不算多,至于那些年銷量規模已經達到百萬級的幾大巨頭之中,就更少。
但我們注意到,在整個乘用車闆塊年銷百萬以上車企裡面,長安汽車自主品牌乘用車憑借23.1%的增幅,成為整個頭部陣營漲勢最喜人的玩家。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長安自主品牌乘用車連續兩年增幅超過20%了。對于一家年銷量已達百萬級的巨頭而言,能保持如此大幅度的持續增長,相當不易。要知道,同期好多同等規模的車企是在下滑的,比如多年來以南北大衆為代表的傳統合資對手們。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過去這一年,長安是如何讓衆同行眼紅的。
V标大哥攻城拔寨,小弟歐尚增速驚人
先看一下長安的這份年度成績單:2021年,長安汽車集團整體銷量為230萬輛,增幅14.8%;自主品牌闆塊銷量為175萬輛,增幅16.7%;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120萬輛,增幅23.1%。
算下來,長安汽車集團層面近30萬輛的整體增量之中,自主品牌貢獻了25萬餘輛,而其中23萬輛都是自主品牌乘用車——也就是說,自主品牌乘用車為長安的增長貢獻了主要力量。
下面我們就逐個來看下,究竟是哪些猛将在為長安攻城拔寨。
無可争議的,憑借全年28萬輛銷量,CS75車系是長安的大粗腿,雖說增幅隻有5.6個百分點,但對于SUV銷量榜頭部車型來說,這個資料已經不簡單了(銷量排在它前面的哈弗H6,增幅僅僅1個百分點)。力壓所有合資SUV,緊緊咬住榜首,這樣的亮眼成績已經足以服衆,但随着新款CS75PLUS登場在即,市場對其下一年度的表現已經有了更高的期待。
就體量而言,逸動車系是長安乘用車的二當家,全年貢獻了17萬輛的銷量,整體與去年基本持平,依然是自主品牌轎車陣營最為值得依仗的絕對主流。
在長安汽車母品牌中,CS55車系是必須重視的另一股增長力量,因為随着第二代CS55PLUS的極速登場,上市4個月已經拿下8.5萬輛訂單,全年貢獻了超過14萬輛銷量,增幅達到27.9%。更重要的是,CS55PLUS後勁十足,很有可能在新的一年繼續扮演增長主力的角色。
在前面三位“大哥”面前,接下來這位“小弟”雖說銷量規模要略遜一籌,但卻實打實成為了長安過去這一年增長最快的後起之秀——它就是歐尚X5,其全年交出了128526輛的成績單,位列長安乘用車單一車系銷量榜第4位,憑一己之力貢獻了近12萬輛的增量,同時確定歐尚品牌全年取得49%的巨幅增長。
看得出,多點開花是長安又一次在正面戰場笑到最後的關鍵,但這并非全部,而且并沒包括長安正在努力的方向。
“三劍”合力,長安新增長極已清晰
說UNI系列高端産品、新能源以及海外市場是未來一年長安的三大增長極,這不僅僅是過去一年它們各自取得了遠超其他業務闆塊的增長速度,更因為它們本身就代表了可見且可觸碰的未來。
持續關注長安的人應該有印象,當初UNI-T推出之初給人的驚豔感,更重要的是,那代表了長安向高端滲透的決心。如今,UNI-T已經不再孤軍奮戰,有了UNI-K的助陣,UNI家族在過去一年取得了超過12萬輛的不俗成績,同比增長75%,可以說給長安向高端市場進一步拓展的戰略增添了十足的信心。
筆者之是以如此笃定,UNI系列将成為2022年長安最重要的增長極,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UNI家族的産品陣容如今已經增加到了三款。新成員UNI-V日前正式啟動預售,這款鋼炮級産品最近半年已經吸引了足夠的關注度,大家靜待它跟傳祺影豹、領克03等鋼炮們的互撕大戲就好。
而且,UNI-T已經裝上了2.0T這樣的高階動力,進一步受到玩家的青睐,接下來2.0T的UNI-V勢必更加令人期待,畢竟轎車的可玩性更高。
在新能源闆塊,長安過去一年取得了近11萬輛的業績,增幅達到驚人的225%,大大超過新能源市場整體的資料。在這其中,奔奔E-Star毫無懸念的扮演了重要角色,獨占長安新能源整體近7成銷量,而且還将在很長一段時期内持續發力。
但在新的一年裡,除了奔奔E-Star,長安在新能源闆塊值得期待的還有兩大重要角色:基于全新平台的純電動系列首款産品C385,其計劃在2022年上半年度正式上市,以及集長安、華為、甯德時代三方頂尖科技的阿維塔,其首款新車阿維塔11也已經确定最遲今年三季度開始傳遞。長安在新能源市場的發力可謂恰逢其時,因為市場已經預熱到位,新的百萬級增量正等着各位玩家去瓜分。
更何況,UNI-K PHEV車型已經啟動預售,這标志着長安醞釀已久的iDD混動技術也将開始發力,随着其在多款主力車型上進一步搭載,長安在新能源闆塊的第二條腿也将快速邁出。
至于海外市場,2021年長安已經在此收獲了超過11萬輛銷量,前所未有的取得了114.3%的高增長,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國家,長安正在開辟新的市場機會,這為新一年的增長打下了良好基礎。
按照長安汽車打造世界級汽車品牌的戰略規劃,海外市場将在2030年将達到135萬輛的規模,以2021年的11萬輛為基數,也就意味着未來9年間,長安在海外市場必須保持30%以上的年複合增長率——隻不過,這個數字,或許對于2022年的長安汽車來說有些保守了。
赢得了過去一年,而且還為新的一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長安的狀态着實令人羨慕。
『 最後說說 』
2021年對于整個車圈都充滿挑戰的一年,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的話來說,“長安進入汽車行業這數十年以來,盡管已經進入曆史‘最長安’狀态,但過去這一年我們經曆了産業變革的艱難時刻。缺芯少電、疫情反複、競争加劇……隻不過,種種艱辛磨難,從未動搖長安人幹事創業的信心、決心。”
我們看到,過去這一年,長安自主品牌迎來了第2000萬輛新車的下線,釋出了“新汽車 新生态”的發展戰略,加快了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通過過去一年自主品牌闆塊的優秀業績,長安汽車在規模效應和經濟效益兩方面都有了明顯提升,轉型重塑曙光在望。
而且,長安汽車志在共同做大做強自主品牌,正如去年3月那一封成為網絡熱點的内部郵件,朱華榮當時就對“誰是第一”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中國汽車品牌的真正嚴峻挑戰是強大的合資品牌,而非一二之争。”
不争眼前的一二,隻争未來,以長安為代表,新一年的自主品牌勢必更加值得期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