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據坤靈之正位,仿泰紫之圓方

這是國家寶藏第三季對故宮的介紹

說起“故宮”二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除了“故宮”

您可能還聽過紫禁城、皇城、宮城等稱謂

這是因為明代關于皇宮的名稱較多

而且對應的範圍并不一緻

其中“紫禁城”是大家最為熟知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紫禁城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

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與其下的台基尺寸不相符

這是怎麼回事呢?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可以說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築了,可是如此重要的建築,卻是命運多舛。建成後幾經雷擊焚毀,又多次複建,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大殿為康熙時期重建後的形制。不光建築多次變化,名稱也時有變動,初建時命名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後,更名為皇極殿、建極殿、中極殿;順治二年(1645年)更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沿用至今。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太和殿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中和殿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保和殿

不知大家在遊覽故宮時,除了感受它的金碧輝煌之外,有沒有這樣一個疑問:三大殿的台基和殿身好像不太協調,若從空中俯視,可以看出台基過大,而三大殿過小,這是為什麼呢?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其實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期的三大殿不是現在的尺寸。當時的三殿體量碩大,彼此間距僅為10米左右。據《大明實錄》卷四百四十七記載,奉天殿初建完工時長約95米(三十丈,一丈約為3.17米),寬約47.5米(十五丈),建築面積約為現存太和殿建築面積的2倍。但是三大殿上沒有有效的避雷裝置,加之三大殿又是紫禁城中高點的存在,是以在明代,頻繁受到上天的眷顧,幾次焚毀,又幾次重建,猶如渡劫一般。

三大殿遭受的第一場大火是在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奉天殿因雷擊失火,且很快蔓延到華蓋殿、謹身殿,結果三殿均被毀。明正統六年(1441年)九月,三大殿複建完工,各建築體量、建築間距基本與初建時期相同。當時的大火将三大殿焚毀的程度雖然沒有記載,但是根據之後的複建工程記錄可知,此次大火僅僅焚燒了三大殿的殿身,台基等沒有破壞,是以才能從正統五年(1440年)開始複建到正統六年(1441年)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建設完成。

第二次大火是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這次火災的過火面積很大,根據《明世宗實錄》記載,當時“三殿二樓十五門具災”,過火面積覆寫整個外朝,使得嘉靖皇帝不得不在端門舉行朝會。火災損失巨大,複建也就迫在眉睫。而且又趕上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要舉行三年一次的大朝觐,屆時全國的官員都要來。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為了皇家顔面,嘉靖帝決定先修門,并且對門和樓的修建工程催辦甚急,終于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6月完工了。根據《古和稿》的記載,奉天殿的上梁日期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二日,完工日期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在此次複建工程中有官員提出縮小三大殿的尺寸,加大之間的間隔,認為三大殿之是以容易着火,除了其本身為木制建築外,間距太小也容易發生連帶情況。對此嘉靖皇帝也深以為然,再加上時間緊、任務重,皇帝提出“因變少減”的建議。不過這遭到了嚴嵩的反對,他認為建築地基施工難度大、費用多,若三大殿地基發生變化,會導緻地基上部的建築整體做大改動,費時費力。是以,“縮小三大殿尺寸”的提議沒有得到實施。隻是在三大殿重建完成後,将三大殿更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以試圖消除“晦氣”。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儲水大缸 一旦宮中失火,就可以從缸内取水撲救

僅僅改名就能避免火災嗎?答案是否定的,被人們寄予厚望的三大殿之後依舊多災多難,不光被雷擊,還有人為縱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改名後的三大殿依舊沒能避免被火焚的命運,究其原因是古代的建築沒有避雷針導緻。三大殿的第三次大火就發生在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這次的原因依舊是雷擊。隻是這次的複建工程相較前兩次,曆時要長的多,一直從萬曆朝拖到了天啟朝。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明初紫禁城三大殿複原圖

此時,又有官員上奏建言縮小三大殿的尺寸。這次得到了皇帝的首肯,于是天啟帝下令縮減三大殿的尺寸,并且将皇極殿向南移動、建極殿向北移動。

明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三大殿複建完工後,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大殿的體量和間距:三大殿的建築面積縮小為明朝初建時期的二分之一左右,各宮殿高度相應降低。縮小後的三大殿間距增加至30米左右,是初建時期的3倍。

那麼如此做法,真的有效嗎?天啟朝修建三大殿之後,又有幾次火災,但是受災面積都沒有之前的大。比如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火燒紫禁城,建極殿得以保全。清順治二年(1645年)重新整饬紫禁城後将三大殿更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因值班太監用火不慎,三大殿再遭火焚,隻是此次太和殿被毀,中和殿、保和殿損失較小,可見拉大間距對防火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上面提到的隻是關于三大殿尺寸縮小的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天啟時期,明朝國力日衰,無力再承載如此之巨的工程,而且之前嘉靖時期北京城及紫禁城的營建工程十分頻繁,嘉靖在位45年營建無虛日,再加上三大殿所用材料都是上好的楠木大料,種種原因影響,到天啟朝時已經找不到可以營建三大殿的楠木了,是以無奈之下隻能減小三大殿的體量。

以上所說都是明朝為了防火對三大殿本身進行的改造工作,那麼清朝又做了哪些努力呢?這裡僅談談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那一次火災。

此次火災的過火面積較小,隻是燒毀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隻是略微受損,清廷吸取了前明幾次大火的教訓,認為當時采用的庑廊及斜廊連接配接的方式促進了火勢的蔓延,是以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工程中廢棄了此種造型,改成階梯狀的防火牆,而且在保和殿前東西聯庑廊中加設封火山牆七道,又将左翼門、右翼門、體仁閣、弘義閣獨立出來,避免了火勢的蔓延。

除了加建防火牆的措施,在此次重建中還将中和殿、保和殿的位置進行了調整,現存中和殿位于“工”字形台基正中偏北,保和殿位置也較明朝時北移。這樣調整的目的,可能是為了使三大殿的廣場更為寬敞,友善舉行重大儀式。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這些都是古人為了防火

對三大殿本身進行的改造工作

而現代社會火情一旦發生

高壓水槍、雲梯、消防車等

現代化消防器材各顯神通

除此之外

還有一支消防尖兵時刻護守着故宮安全

他們就是

北京市天安門地區消防救援支隊

故宮特勤站

沒有滅火戰功就是最好的戰功是他們的隊訓

他們進駐故宮50年來

靠着全天候、無縫隙、不間斷的忠誠堅守

確定故宮消防的絕對安全

故宮三大殿也“瘦”身?背後原因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