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後,為什麼還不能将内閣取代?

内閣之位最早出現在明代,作為朱元璋廢除宰相後,輔佐皇帝處理國事的機構,一直延續到了清代。在這個過程中,内閣的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直到軍機處的誕生,開始直接對内閣的輔政功能産生影響,清朝也一直保持着軍機處和内閣共生的現狀。

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後,為什麼還不能将内閣取代?

軍機處可以說是皇帝最親密的直屬機構,直接聽取皇帝的指令形式。其存在的很大意義,就是為了加強皇權,能夠幫皇帝的指令,最直接的執行到位,這裡面大有取代内閣的意味。然而,為什麼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後,還不能将内閣取代?

在雍正設立了軍機處之前,内閣一直都是清王朝的主要國事處理機構,這個機構從明代開始,一直沿用下來。内閣的設立最早能追溯到洪武年間,設定殿閣大學士以後,入直參與機務的,大多是翰林院出身,這就是内閣的最早組成。

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後,為什麼還不能将内閣取代?

當年朱元璋在殺害胡惟庸時,其目的就是為了廢除沿用千年的宰相制度,使得權力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實作真正的中央集權。然而,在失去宰相後,面對大量的國事奏折,朱元璋一度陷入了困境中。于是他在六部外,設立了一個獨立的四輔官制度,成為幫助皇帝處理國事的秘書機構。

直到明成祖時期,才在四輔官制度的前提上進行更新,也開始有了真正的内閣制度。不過,這個時候的内閣僅僅是作為秘書的職能,其品級不高,不具備真正的實權。直到清兵入關後,在沿用了明朝的内閣,并加以更新,成為真正有實權的機構。

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後,為什麼還不能将内閣取代?

既然有了一個輔佐皇帝的内閣,為何還要設立軍機處?

軍機處最初設立的目的是因為雍正時期,西北戰事頻繁,由于内閣的主要目的就是審閱奏折,輔佐皇帝執政。面對大量的戰争情報,雍正當心洩密,于是設立了軍機處,地點在隆宗門,在裡面辦事的都是滿族的親王和大臣。

《清史稿》:“雍正七年,用兵西北,慮洩機密,始設軍機房,後改軍機處。”

不過,當戰争結束後,雍正深感軍機處的便捷之處,于是将其保留,并改名為“總理事務處”,專門處理皇帝的直屬事務。直到乾隆時期,才在乾隆帝的授意下,将其改名回“軍機處”。

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後,為什麼還不能将内閣取代?

其實,設定軍機處還有另一個作用,因為内閣的權力日益增高,嚴重影響了皇帝的中央集權。乾隆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朝廷,是以将軍機處重新啟用,目的就是為了平衡内閣的權力,甚至有取代的意味。然而,軍機處卻并不能真正地取代内閣,甚至與之形成了共生的關系。

因為,軍機處在設立之初,就是為了解決皇帝之不便。尤其是,一些關鍵時刻,皇帝無法直接找到内閣大臣,并要求他們執行政務。這時候,有一個軍機處能夠直接處理他的指令,是最為高效的存在,是以,軍機處一直存在。

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後,為什麼還不能将内閣取代?

明代當時并沒有軍機處的存在,皇帝想要處理一下加急的事情,隻能依靠宦官來執行。這種方式就間接的擴大了宦官的實權,進而出現了宦官亂政的事情發生。清朝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發生,于是,設立了由滿人組成的軍機處,成為皇帝的心腹。

《清史稿》:“自軍機處創設以來,一切承旨書谕及辦理各件,皆關系機要,此與前代所稱平章軍國重事相相仿,非專指運籌決勝而言。”

其實,軍機處還和内閣一直存在着交集,因為無論軍機處處理皇帝的何種指令,最終的奏折依然會回到内閣這邊進行審閱。同時,我們仔細翻看清朝曆史,凡大學士往往都兼軍機大臣,即管理内閣又掌軍機處。

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後,為什麼還不能将内閣取代?

可以說,軍機處和内閣就是皇帝處理事情的兩個職能部門,不過兩個部門的處理機密程度不同。不過,組成人員可以相似有重疊。

感謝你的觀看,寫作不易贊。

【參考文獻:《清史稿》】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