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悠久漫長,曆朝曆代都有着不一樣的故事和深為後世所熟知的曆史人物,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便是
。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我們對其的景仰使得諸葛亮在很多人心目中一直是完美無瑕的形象,将其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那便是在用人方面确實諸葛亮有了失誤,間接造成蜀國滅亡,這可以說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不痛不癢
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将姜維,諸葛亮生前十分看重他,将其視為繼承人一般培養任用,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更是大展身手,獨攬軍權,率領蜀軍多次北伐曹魏,
其中小勝三次,大勝兩次,相距不克四次,小敗一次,大敗一次
,由此可以看出姜維勝多敗少。但是當時的蜀國隻有一州之力,人口還不到百萬人,即使多次戰敗對僅人口就四百多萬人的曹魏來說隻是些不痛不癢的事,其物資雄厚民順國治根本沒被造成傷筋動骨的影響,在面對外有強敵内有宦官的情況下本應抓緊時間養精蓄銳做好防禦準備鏟除内患。
從政方面
姜維卻不顧朝中大臣和将軍的勸阻不顧大局執意履行首相的遺命率兵北伐,大力消耗了國力物資,進一步縮短了蜀國的壽命。對蜀國來說,姜維确實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才将,
但是諸葛亮沒有考慮清楚的是姜維也隻是适合做一名領命作戰的将軍
,在治國從政方面姜維明顯能力不足。
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二個人便是諸葛亮自己的兒子諸葛瞻。按理說有其父必有其子,諸葛亮這麼厲害他的兒子也差不到哪去,那為什麼會在這裡被提出呢?
諸葛瞻熟讀兵書,才思靈活,後來還做了朝廷大臣,确實有些他父親的風範
,但其實諸葛瞻也是受是諸葛亮的兒子身份的加持,有些名過其實了。
諸葛瞻不如諸葛亮
諸葛瞻可不像諸葛亮一般深謀重慮,在劉婵寵幸黃皓時他不及時制止,認為一介宦官不足為患,蜀國末期黃皓勢力加大,等到諸葛瞻想要限制他時已經來不及了。後來魏國大軍大舉入侵蜀國,諸葛瞻沒有聽取尚書郎黃崇占領險要地勢的提議,而是選擇與魏軍正面交鋒,寡不敵衆的蜀軍常年作戰,
毫無鬥志,很快這場戰争蜀國就戰敗了。
參考文獻:
《三國演義》《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