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年40本書|“深圳奇迹”的背後,書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通訊員 吳啟東

圖/主辦方提供

《第三次浪潮》《國際商法》《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的發展與閱讀密不可分,正是對閱讀的熱愛和對知識的尊敬,為深圳的飛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1月9日,南方傳媒“嶺南文化新講”活動迎來2022年第一場講座。

深圳資深媒體人、出版人胡洪俠作客楠楓書院,通過四十種和深圳曆史産生過“重度連接配接”的書,以“閱讀史”作為切口,解讀深圳40年的發展曆程。廣州資深媒體人周可先生擔任主持和對談嘉賓。(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40年40本書|“深圳奇迹”的背後,書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40本書裡的深圳精神

“本來嶺南文化我作為深圳人是不敢講的,但是‘新講’我就敢講,因為深圳就善于‘新講’。”胡洪俠的開場白就引起了現場一陣歡笑。

“40年40本書”,是2020年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時評選的榜單。胡洪俠介紹,這是從閱讀史的角度看待城市發展的一個嘗試。以往更多研究的是書籍史、出版史,都是從供給方角度總結的,從需求方角度的研究在深圳還是第一次。胡洪俠笑言,“在深圳做事情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特别容易成為第一。”

40年40本書|“深圳奇迹”的背後,書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據胡洪俠介紹,這40本書有的誕生在深圳,但更多的是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它們的共同點是,在深圳的40年曆程裡有一席之地,發生過一定作用,且書和作者的背後都有值得銘記的故事。

榜單當中,最早的是誕生于1980年的《第三次浪潮》,最近的是2020年出版的《袁庚傳奇》。有的對深圳解放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未來學著作《第三次浪潮》,推動深圳網際網路産業興起的《數字化生存》;任正非要求華為管理層必修的《國際商法》;

有的是對改革開放曆史經驗的總結,如《希望之窗》《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謎》《改革中的廣東》《鄧小平時代》;有的是40年來誕生在深圳的重要文學作品,代表着中國文壇的“深圳力量”,如劉西鴻《你不可改變我》、文夕《野蘭花》等等;

胡洪俠先生以時間為軸,将40本書背後的故事一一呈現,把觀衆帶回到了深圳40年來一個個激動人心的瞬間,感受這40年征程的波瀾壯闊。

40年40本書|“深圳奇迹”的背後,書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改革中的廣東》(傅高義著)入選“深圳40年40本書”

在胡洪俠看來,這40本書也是“深圳精神”的展現。201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深圳曾評選出“深圳最有影響力十大觀念”,包括“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等理念入選其中,構成了深圳精神的脈絡。

深圳的基因就是學習

在随後的對談中,周可和胡洪俠站在兩地媒體人的視角,對40本書的挑選标準、廣東出版界扮演的角色、深圳人的閱讀氣質和文化認同等問題展開了探讨。

周可說,從閱聽人方視角來思考閱讀,是一個比較罕見的研究方向。他想了解,在胡洪俠的心目中,作為這40本書的閱聽人,深圳的讀書人到底是一群怎樣的讀書人?

40年40本書|“深圳奇迹”的背後,書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胡洪俠認為,很多人卻忽略了深圳其實還是一個“學習之城”。深圳是全球唯一一座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全民閱讀典範城市”。

深圳的人均購書數量連續31年位居全國第一。“十大觀念”當中與文化相關的就占了兩條,“深圳讀書月”至今已辦了20多年,一直都辦得很紅火。

40年40本書|“深圳奇迹”的背後,書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那麼,深圳為什麼會成為這樣一座城市?胡洪俠指出,深圳作為特區,她被賦予的使命是全新的,一切都要從頭學起。“排頭兵”也好,“試驗田”也好,歸根結底都是要學習。對于深圳人來說也是如此。

“他們從五湖四海來到深圳闖蕩,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他們想要改變命運,沒有其它資源可以倚靠,隻有靠學習和閱讀。”

此外,深圳全民閱讀的風氣,也離不開硬體設施的支援。胡洪俠介紹,深圳市委市政府實施“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戰略,迄今建成6座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的書城文化綜合體和700餘家各類實體書店,書城都位于每個區最好的地段,小型書吧更是綻放在大街小巷。

胡洪俠說:“深圳的基因就是學習,這值得每一個深圳人感到驕傲。”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劉星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