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梁思成的家人

引言

1898年9月,大清的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後囚禁于瀛台,政局一時間變得暗流湧動。在熙熙攘攘的北京城内,官兵們到處搜查昔日幫助光緒變法的革命黨人。在官兵的叫喊聲中,幾個看似知識分子的青年躲進了日本使館。

這幾個人不是别人,正是政府抓捕的梁啟超等革命黨人。在日本使館,梁啟超見了譚嗣同最後一面。

幾天後,立誓要為變法流血犧牲的譚嗣同死于菜市場。與此同時,梁啟超剪下了自己蓄了多年的辮子,換上一身西服,他在日本駐天津領事鄭永昌的陪同下帶着家人來到天津,之後逃到了日本。再次回到祖國,他已經是不惑之年了。

此後,他便過上了亡命天涯的日子,在日本流亡了長達14年時間。

好在有家人的陪伴,梁啟超才不至于過分凄涼。

1903年的一天,梁啟超回到家中。

突然,他的妻子李惠仙突然對他說:“一切都已經為你安排好了,今天晚上你就和桂荃圓房吧!”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梁啟超照片

桂荃是誰,李惠仙為什麼要把丈夫推給别人的女人呢?

01王桂荃的凄慘童年

王桂荃于1886年出生,老家四川廣元,從小生活在一個貧苦家庭中,是在苦水裡泡大的。她小時候的生活非常不幸,家中隻有小小的幾畝薄田,隻能勉強糊口。

很小的時候,王桂荃便沒了母親。不久,父親再度續弦,後母對她非常不好,經常虐待他。4歲那年,她的父親也因病去世,她從此便孤苦無依,成了孤兒。

不久,王桂荃便被人販子給賣了。在

不長的時間裡,她被人販子先後轉賣了四次。最後一次,王桂荃被李蕙仙的家人買走了,過上了稍微穩定的生活。

1894年,李蕙仙回到家中探親。見眼前的這個姑娘非常讨人喜歡,

李蕙仙便将王桂荃帶到梁家當自己的丫鬟,還正式為她取名為王桂荃。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後排中間為王桂荃

和王桂荃不同,李蕙仙出身顯赫,是清朝禮部尚書李端棻的堂妹,從小家境優渥,錦衣玉食,是在父母長輩的寵愛中長大的

。雖然沒有受到完整的系統教育,但李蕙仙從小飽讀詩書,知書達理。

按照常理來說,李蕙仙應該在适齡之年嫁給和她門當戶對的某個官宦之家,從此繼續延續着循規蹈矩、衣食無憂的安穩生活,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沒想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的一場舉人考試,改變了她的命運。

1889年,李端棻以内閣大學士的身份來到廣東。

在這次前來參加鄉試的衆多秀才中,年僅16歲的梁啟超給他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見梁啟超才氣逼人,年少英俊,所寫的文章更是淋漓暢快,宛如滔滔江水,又好似沖天雲峰,立意精深。在這次鄉試中,梁啟超成功脫穎而出,以第八名的成績中了舉人。

此外,李端棻更想同一種非常傳統的方式表達自己愛才和識才之意。

當時,他的堂妹李蕙仙尚在閨中待嫁,他便決定将其許配給梁啟超當妻子。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李端棻照片

梁啟超家境貧寒,當朝大學士竟然将自己的堂妹下嫁。對他來說,無疑算是一件天大的喜訊。尤其他得知李蕙仙不僅出身高貴,而且為人娴靜、品貌端莊,知書達理,心中更是暗自歡喜,感謝上天許他這麼一段好姻緣。

1891年,梁啟超和李蕙仙在李端棻的一手操辦下在北京完婚。

在他們新婚當天,梁啟超的恩師康有為便專門寫詩為他們慶賀,這首詩如下:

“道入天人際,江門風自存。小心結豪俊,内熱救黎元。憂國吾其已?乘雲世易尊。賈生正年少,詄蕩上天門。”

兩人結婚後,李蕙仙便跟随丈夫梁啟超回到老家廣東新會縣茶坑村,過上了真正意義上的平民生活。

當時,梁啟超家中并不算非常富裕,家中僅靠幾畝薄田來維持生活。再加上差坑村氣候炎熱潮濕,對于在北方呆慣了的她,這不僅是全新的生活,更是一場艱苦的考驗。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此外,她面臨的困難遠遠不止這麼多。

剛到廣東時,她根本聽不懂當地的方言,丈夫梁啟超又常年在外奔波,從小嬌生慣養的李蕙仙也不知道怎麼挺過來的。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李蕙仙居然挺過來了。她逐漸可以操持家務,相夫教子,尊長愛幼,成了梁啟超賢内助,也赢得了婆母和全家老友的尊重和喜愛,這也讓在各地奔波的梁啟超也感到非常欣慰和感激。

是以,梁啟超在幾十年後依然對他的這位妻子念念不忘。

如果剛嫁到梁家的她經過種種考驗,可以看出李蕙仙的賢惠、善良、果敢等優秀品質。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更讓她的優質品質充分顯現。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亡命天涯,逃往日本。與此同時,清政府将魔爪伸向了梁啟超的家人。李蕙仙雖為一介女子,但面對如此危機時刻依然鎮定自若,慷慨從容,沒有一句斷言。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1918年,李蕙仙和孩子們在天津,從右往右依次為思忠、思成、思莊、思永

之後,她便帶着全家老少從廣東逃到了澳門。等到梁啟超在日本的生活稍微穩定後,李蕙仙又帶着家人不遠萬裡來到日本,終于和梁啟超團聚。

當時的女子大多數足不出戶,但李蕙仙卻做到了這一切,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對于妻子所做的這一切,梁啟超心中也是非常感激。

在他給李蕙仙的一份信中這麼寫道:

“大人當此失意之時,煩惱定不知幾多,近日何如?不至生病乎?吾今遠在國外,侍奉之事,全托之于卿矣。卿明大義,必能設法慰解,以贖吾不孝之罪,吾惟有拜謝而已……卿我之患難交,非猶尋常眷屬而已。”

02 李蕙仙主張将王桂荃嫁給梁啟超

在梁啟超的心中,妻子李蕙仙不僅是他的賢内助,更是他的靈魂伴侶。雖然兩人的愛情并非自由結合,但是在動蕩不安的時代浪潮中,更加堅定。

婚後,李蕙仙一共為梁家生了三個兒女。除了他們的長子從小夭折之外,還為他生下了長女梁思順,次子梁思成和次女梁思莊。

不論是梁啟超在日本流亡期間,還是他們回國定居之後,李蕙仙都是竭盡全力為他操持家務,讓他們的家庭一直保持穩定與和諧。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梁家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是當代父母都可以學習的典範。對于兒女們的成長,李蕙仙非常重視。她教子非常嚴格,還非常勤奮好學,争取成為兒女們的榜樣。

即便是年近半百,她還是教孩子們學習英文。不僅如此,他在日本生活期間,還學會了自行車,并且樂此不疲。

但随着自己身體每況愈下,李蕙仙也不由得對自己的這段婚姻隐隐擔憂。

1900年,梁啟超的一次美洲之行讓他結識了讓他非常心動的年輕女子何惠珍。

何惠珍是檀香山一位華僑商人的女兒,久居檀香山。年僅20歲便精通外文,很有學識。第一次相見,梁啟超便對這個女子刮目相看。漸漸地,兩人便産生了男女之情。

不久,梁啟超便鼓起勇氣給發妻李蕙仙寫了一封信:

餘歸寓後,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愛戀之念來,幾乎不能自持。明知待人家閨秀,不應起如是念頭,然不能制也。酒闌人散,終久不能寐,心頭小鹿,忽上忽落,自顧生平二十八年,未有如此可笑之事者。不知蕙仙聞此事将笑我乎,抑或惱我乎?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好在李蕙仙早就有準備,她并沒有惱羞成怒,隻是冷靜地回信,替他分析了這段感情的利害關系:

當下并沒有限定一夫一妻,以你的地位身份,三妻四妾很正常,如果你真喜歡這女子,我告訴公公做主給你娶回來便是。如果你不是真想娶她,就别把自己弄得神魂颠倒,保重身體要緊。

要知道,梁啟超是戊戌維新的領軍人物,他還大力和大家提議和倡導推行一夫一妻制,還和譚嗣同共同建立了著名的“一夫一妻世界會”。如果此次他公然納妾,豈不是得自食其言。

這次,梁啟超用理智成功戰勝了情感,果斷放棄了這段感情,結束了這段未果的戀愛。

見梁啟超回歸家庭,李蕙仙的身體已經無力給丈夫添丁加女,她便決定另尋一位女子為梁啟超尋一位賢惠的女子。思考再三,李蕙仙便将梁啟超當小妾,為梁家開枝散葉。

起初,梁啟超拒絕了夫人的好意。他表示自己推崇“一夫一妻制度”。但李蕙仙反駁:“你的恩師康有為不也是三妻四妾嗎?”

最終,梁啟超還是沒有拗過妻子。1903年,梁啟超正式和王桂荃結婚,成為了梁啟超的第二個夫人。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1908年,李蕙仙和孩子們在山上玩耍

婚後,王桂荃便順利誕下了兒子梁思永。此後,她又相繼為梁啟超誕下了三兒兩女,分别為梁思忠、梁思達、梁思懿、梁思甯、梁思禮。

在梁家,王桂荃是一位非常特殊又重要的人物。

要說特殊在哪裡,單是從梁啟超和孩子們對她的稱呼中便能窺見一二。

當初梁啟超公開号召一夫一妻,如今卻違背初衷。

為了避免尴尬,他便稱呼王桂荃“王姨”、“王姑娘”,孩子們則稱呼她“媽”“娘”,孫輩們則稱她“婆”,孩子們對她的感情都很深。

王桂荃從小出身貧苦,從來沒有機會讀書寫字,但她勤奮好學。尤其是跟着梁啟超流亡日本後,逐漸接觸到了日本的現代文明,極大開闊了眼界,是梁家第一個學會日語的人,還能說一口流利的東京話。

等到孩子們長大一些,她還會和孩子們一起讀書學習。此外,他還精通家務管理和看護,漸漸學會了滑旱冰、遊泳、勾花邊,她還會針灸、打橋牌和麻将。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梁啟超和孩子們,一邊的可能是王桂荃

梁啟超和王桂荃的結合,并沒有影響全家人的感情,反而給梁家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王桂荃不僅善良豁達、聰明能幹,成功赢得了全家的喜愛和尊重,梁啟超對她也非常依賴。

03 梁啟超去世,王桂荃一個人挑起重擔

1915年12月,梁啟超來到上海策劃反對袁世凱、拯救共和的護國運動。王桂荃得知此事後,冒着危險來到上海照顧丈夫。

正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梁啟超便可以安心地足不出戶,放手開展工作。

1916年3月,梁啟超來到香港,随後又立即和家人寫信,并強調:“當遣王姨來港”,“非我王姨飲食不可。”

不久,梁啟超因時局動蕩退出政壇。1924年,夫人李蕙仙因患乳腺癌病逝,這對梁啟超的打擊很大。

在王桂荃的悉心照料和關系下,梁啟超才能在晚年潛下心來研究學問,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對于梁啟超的孩子們,她也是一視同仁,更不會因為不是她所生就差別對待反而更加盡心盡力。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梁啟超抱着兩歲的梁思莊和三歲的梁思忠合影

一次,梁思成的考試成績因為不如弟弟梁思永,挨了母親李蕙仙的打。王桂荃見狀,趕緊一把将他摟在懷裡,用身體護住他。李蕙仙當時正在氣頭上,一時間沒有收住,但雞毛撣子一鞭一鞭地抽在她身上,梁思成見狀吓得哇哇大哭。

事後,王桂荃摟着她溫柔地說:“成龍上天,成蛇鑽草,你看哪一樣好?不怕你笨,就怕你懶惰。别人學一遍,你就學上十遍。馬馬虎虎不認真讀書,将來隻會一事無成。你看你爹爹多有學問,但他現在還在不停地讀書。”

王桂荃的這些話雖然樸素,但梁思成卻牢記了一輩子,成為他日後人生道路上的箴言。

李蕙仙雖然賢惠,但對傭人卻很苛刻,動不動就罰跪打罵仆人,王桂荃總是小心翼翼地在其中周旋。實在不行了,她便偷偷告訴梁思成,讓他出來說情。對于梁思成夫婦的照顧,她更是無微不至。

是以,梁思成後來回憶道:

“我娘是一個頭腦清醒,有才能、有見地,又十分理智又極富有感情善良之人。”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梁思成一家人

對于孩子們,王桂荃把他們的生命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梁思莊在十歲那年患上了白喉,送到醫院治療,命懸一線。

王桂荃急得吃不好睡不好,日夜守護在身邊照顧,直到梁思莊病情好轉,轉危為安。這時,她由于過度操勞,面目憔悴,幾乎不能行。

沒想到,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面。就在梁思莊患病的同時,他的親生女兒也患上白喉。

但王桂荃因為忙着照顧梁思莊疏忽了自己孩子,她便不幸夭折了,去世時年僅9歲。

失去女兒的王桂荃痛不欲生。但為了照顧孩子,為了不影響丈夫的事業,她隻能強忍着悲痛,依然盡心盡力地照顧家人和孩子。

1929年,梁啟超因病去世,死後和發妻李蕙仙合葬于北京香山。此後,孩子們都交給了王桂荃一個人拉扯。

在此後的歲月中,她一個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丈夫去世後,除了梁思成和梁思順之外,其餘的孩子都在讀書。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更要命的是,當時家中的經濟狀況急劇惡化,還要撫養七個孩子。即便如此,王桂荃還是一個人撐起了這個家,将九個孩子們培養成為個個品學兼優的國家棟梁。

04 王桂荃培育下,八個子女個個成才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争。在日軍的進攻下,北平、天津很快淪陷了。亂世之下,他們的小家庭也被拆散了。

抗戰爆發後,梁思成、梁思永全家人都來到大後方,梁思懿來到燕京大學讀書,梁思莊和梁思順則住在北平,王桂荃則帶着梁思禮和梁思甯來到天津。

當時,她的收入來源隻有房租和之前的一些積蓄。但這些并不能支援家用,更何況還要替孩子們交學費。

即便這樣,王桂荃還是一個人挺過來了。

1941年,王桂荃支援梁思禮和姐姐梁思懿來到美國留學。不久,梁思甯來到解放區,梁思莊也緊跟着帶着女兒到大後方。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梁思成與梁思永和梁思達合影于1920年

這樣一來,昔日熱熱鬧鬧的大家庭,隻剩下了年近六旬的老母親和空蕩蕩的飲冰室。

當王桂荃含着眼淚将最後一個孩子們送走後,這位瘦小的老人心中滿是孤獨感。

20世紀40年代的天津,一直籠罩在日本的統治下,王桂荃這樣一個老人獨自生活,是何等的艱難,但她依然沒有被眼前的這一切吓到。

在無數個日日夜夜裡,她默默地想念着在遠方的孩子們,祈禱着他們能學有所成,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但也盼着戰争早一天結束,他們一家團聚在一起。

終于,她盼到了這一天,梁家的兒女們終于團聚了。

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是王桂荃生命中最惬意的時光。

之後,她将自己在天津的老房子賣掉,在北京的西單手帕胡同買了一套四合院。每到節假日,她都會和在北京的兒孫們歡聚一堂,盡享天倫之樂。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位于天津的飲冰室

在王桂荃的悉心培育下,幾個孩子們個個成才,更是締造了“一門三學士”的傳奇,這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長子梁思成,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後來長期在清華大學任教,1955年被選為中科部委員(院士)。

次子梁思永,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1950年8月成為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五子梁思禮,是我國著名的火箭和飛彈控制系統專家,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始者,後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除了培養了三個學士外,她的其他子女非常優秀。

長女梁思順,我國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精通日語,曾擔任過中央文史館館員。三子梁思忠曾就讀于著名的西點軍校和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炮兵上校,參加過淞滬抗戰,後來早逝。

次女梁思莊就讀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并獲得學士學位,是中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事業的先行者。三女梁思懿。後成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甯,曾就讀于南開大學,後加入新四軍投身革命。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王桂荃和梁思禮、吳荔明在飲冰室院子裡

對于自己的兒女,她經常非常幽默又得意地說:

“我這幾個兒子真有趣,思成蓋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裡,思永又去挖房子。”

雖然經曆了種種磨難,王桂荃依然保持着樂觀、豁達、堅韌不拔的優良品格!

随着孩子們的長大了,王桂荃依舊保持着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每天忙上忙下,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在下一輩人身上。

1966年,年過八旬的王桂荃患上晚期腸癌,再加上每天還要勞動。在歲月和時間的重壓下,她這次徹底垮了。

1968年,已經82歲的她懷着對親人和幸福家庭的無限懷念,孤零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三天之後,附近的村民才将她草草埋葬,下葬時甚至連墓碑都沒有。

1995年,梁家的兒女們為了此外,兒女們為了懷念母親王桂荃,特地在衣冠冢旁邊種了一顆“母親樹”。此外,他們梁啟超和李蕙仙的合葬墓旁邊立起一個衣冠冢,梁再冰親自在上面為她題寫了名字。

95年,梁家子女在梁啟超和李蕙仙合葬墓前豎起衣冠冢,此人是誰?

圖|王桂荃晚年照片

在衣冠冢面前的紀念碑上,他們深情地寫道:

“王夫人豁達開朗,心地善良,聰慧勤奮,品德高尚。在民族憂患和家庭颠沛之際,協助李夫人主持家務,與梁氏共度危難。在家庭中,她畢生不辭辛勞,體恤他人,犧牲自我,默默奉獻,摯愛兒女且教導有方。無論梁氏生前身後,均為撫育子女付出心血,其貢獻幹梁氏善教好學之家良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