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軍原本想圍殲湯軍團,不料被反殺,死傷9000多卻不敢承認

本文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22次大型會戰》12:豫南會戰

西尾壽造決定,日軍今後的作戰方式應為“短距離截斷作戰”。即為節省兵力和減少消耗,不與中國軍隊遠距離大縱深作戰,而是取短促突擊的方式,“師團進入的限界于十裡至十五裡之間(距離敵師部的位置)”。

01 短距離截斷作戰

1941年,日軍的高層們陷入了深深的憂慮。

在此之前每一年日軍大學營都會在“對華作戰指導計劃”中規定這一年要“解決中國事變”。但是直到1941年,數量龐大的日軍仍然陷于中國戰場之中。而國際形勢的變化,又刺激着日軍想快速染指東南亞,獲得所需的大米、橡膠、石油等戰略物資。日軍大學營一直在考慮削減在華兵力,将更多兵力投入到東南亞戰場

侵華日軍同樣也非常急躁,得要作戰,隻有作戰才能掠奪更多物資和盡快結束戰事;但是一旦作戰又不能大規模作戰,日軍現有兵力使其無法在大規模作戰之後有足夠的兵力確定對地區的占領。而且中國軍隊在大部分時候不和日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撤退快速,使得日軍無法捕捉到主力部隊并進行決戰。

日軍原本想圍殲湯軍團,不料被反殺,死傷9000多卻不敢承認

在這樣的沖突之下,當時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西尾壽造提出了“短距離截斷作戰”的戰法

,也就是不和中國軍隊進行遠距離大縱深作戰,而是以快速突擊為主,甚至規定了“師團進入的限界于十裡至十五裡之間(距離敵師部的位置)”

02 目标還是湯恩伯

日軍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中将就是在這樣背景之下策劃豫南會戰的。

不知道為什麼,園部和一郎和他的參謀們對湯恩伯的部隊有一種迷之執着。這一次,他們依舊以消滅湯恩伯集團為主要目标。

棗宜會戰之後,湯恩伯軍是與日軍對峙距離最近的中國軍隊——但很快湯恩伯部移動到了河南的遂平和項城一帶。

第11軍為此拟定了一個作戰計劃:首先向襄陽方向佯攻,讓中國軍隊以為日軍是要大規模進攻第5戰區。按照中國軍隊一戰即退的慣例,湯恩伯部必會向西北方向避退,那時候在半路上将其包圍殲滅。根據“短距離”的原則,日軍把攻擊範圍限定為河南信陽東北八十公裡的光州、新蔡和西平一線——他們認為湯恩伯隻能跑到這裡。

豫南地區是一片大平原,平漢鐵路縱貫其中,公路交通也很發達。日軍将沿着平漢路向北攻擊,兵峰直指湯恩伯的31集團軍;同時安徽北部、河南東部的日軍也将策應平漢路的攻勢。

日軍原本想圍殲湯軍團,不料被反殺,死傷9000多卻不敢承認

日軍集結兵力的動作,中國軍隊很快就掌握了并且判斷出日軍的目标就是湯恩伯的部隊。常凱申直接緻電湯恩伯,要求

“務須嚴令各部積極準備,不可為敵所制”

針對日軍的進犯,第5戰區則計劃以

小部隊阻擊正面的日軍,遲滞其推進速度;另派部隊向日軍的背後迂回,騷擾甚至截斷日軍的後路;主力部隊則迅速向日軍進攻方向的兩翼撤退,時機成熟後兩面夾擊圍攻日軍。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套戰法是我們在長沙會戰棗宜會戰中都用過的,日軍多少也吃到了一些苦頭——但是日軍并沒有太放在心上,他們認為這不過是因為中國軍隊戰鬥力低下而不敢正面作戰。

03 中國軍隊的夾擊

1941年1月20日,日軍獨立混成第18旅團,以及第4、39師團各一部在湖北的鐘祥、當陽、荊門方向我第33、29集團軍發起進攻。不過日軍在這個方向的進攻是佯攻,其實是為了掩蓋其向豫南方向進攻的真實意圖,同時牽制第5戰區部隊。雖然日軍在湖北戰場是佯攻,但是依舊被當面守軍擊退,而且我第5戰區主力部隊也并未是以移動;随後1月24日,日軍第3師團襲擊信陽北側的我軍陣地,企圖切斷我軍退路,同樣未能得逞。

日軍的計劃一開始就沒有奏效——

盡管如此,日軍還是在1月25日發起了正式進攻,在航空兵的掩護下,兵分三路沿着平漢路向北攻擊。

日軍原本想圍殲湯軍團,不料被反殺,死傷9000多卻不敢承認

我軍則按照既定計劃,隻留下小部隊于正面阻擊,主力部隊則逐漸轉移至日軍的側後方,等待着夾擊時機的到來。

日軍推進的很快,從26日開始,日軍左翼和中央的部隊兩天之内推進近百公裡。

1月27日,中國軍隊開始了對日軍夾擊。湯恩伯的31集團軍出現日軍的側後方,其13軍攻擊第3師團,85軍攻擊第40師團;另一邊,86軍也咬住了第3師團,55軍、59軍也快速向日軍逼近。

日軍左右兩翼都陷入了苦戰,日軍見狀改變了政策,日軍的中央兵團迅速分兵向兩翼迂回,試圖與左右兩翼的日軍合圍中國軍隊。

然而中國軍隊快速後撤,繼續留下少量部隊與日軍糾纏——日軍的變陣沒有收到太大的效果。

日軍突入舞陽和上蔡地區之後,發現撲了個空,不僅沒有抓到中國軍隊主力,反而發現到處被中國軍隊堵截攻擊,也無法在任何一個方向上集中優勢兵力來掌控局面。

1941年2月2日,日軍做出了全面撤退的決定。

日軍原本想圍殲湯軍團,不料被反殺,死傷9000多卻不敢承認

日軍在撤退的過程中,中國軍隊在尾部和兩側都對日軍進行了猛烈的圍攻。日軍剛和這支中國軍隊激戰,又要應付另一支中國軍隊的進攻。日軍不得已陷入了反複循環的苦戰之中,日軍無心戀戰隻能不顧一切地撤退。

比如日軍第17師團。為了接應第3師團的撤退,日軍第17師團主力由象河關出發向13師團靠攏,結果才出象河關就迎頭遭到我軍的猛烈阻擊;撤退之中又被我第29軍狠狠打了一下,17師團不得不遺棄大量辎重、車輛和屍體。

就這樣,日軍被中國軍隊一路趕回了出發地。

豫南會戰至此結束,日軍的

戰史

聲稱隻是受到輕微損失,

然而中國軍隊認為日軍在這次會戰中傷亡9千多人,南陽附近我軍俘獲敵軍用品無數,是一次極大的勝利。

豫南會戰相比于抗戰其他會戰來說,規模确實不大,敵我雙方投入兵力不多。西尾壽造的“短距離截斷作戰”使得日軍不敢将戰線拉得過大,同時撤退也比較迅速,客觀上限制了日軍。而另一方面,日軍的焦慮、狂妄輕敵之下,在戰役策劃、戰場上互相協同都有着很多漏洞——

這些漏洞都被我軍成功抓住,取得豫南會戰勝利的同時也提升了我抗日軍民和日寇繼續抗戰的信心和勇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