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來到47軍,說:這就是我們的老部隊

1990年4月,47軍某師政治部主任接到上級通知,要求他負責接待接待從日本來的“第四野戰軍日籍戰友回娘家通路團”。他看了接待的代表團成員名單是:團長中村義光,副團長福山三利、平野丹通、秘書長、若生愛子,團員本間雅子、福敬信等,共17人。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來到47軍,說:這就是我們的老部隊

日本代表團到了之後,紛紛高興地說道:“這就是我們的老部隊。”負責接待的很多解放軍幹部看了一下這些日本老兵,都是一頭霧水,連一些熟讀部隊戰史和報紙的同志都十分疑惑,那麼這些日本人是怎麼回事呢?

民國時期,在張作霖的治理下,東北成為了當時我國經濟最為富庶的地區,東北發達的鐵路網,豐富的礦産資源,糧食資源都為東北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張作霖還在東北發展了規模最大的兵工廠,可惜在九一八事變之後,這些兵工廠都被日本關東軍繳獲,日軍在這些兵工廠的基礎上繼續進行了擴充。

抗戰勝利之後,東北的戰略地位立刻凸顯了出來,但是國民黨軍的主力部隊都龜縮在大西南地區,不要說快速開赴東北了,就連去華東,華南都很難立刻趕過去。在這種情況下,距離東北最近的華北八路軍,華東新四軍從海陸和陸路開赴東北地區。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來到47軍,說:這就是我們的老部隊

八路軍,新四軍等部隊開赴東北後,組建了東北民主聯軍,也就是後來的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但是東北民主聯軍在進入東北初期,發展得十分困難,部隊所到之處根本就得不到群衆的支援,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給中央的報告說:部隊處于“七無”的困難境地,“無黨、無群衆、無政權、無糧、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

各地部隊進入東北時,隻有戰鬥部隊,後勤人員很少。醫務人員奇缺,有的連隊甚至連一個衛生員都沒有。長途行軍和一系列的劇烈作戰,使得傷員急劇增多,但是東北民主聯軍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醫護人員。

八路軍剛進入東北的時候,繳獲了大批日械裝備,但是和國民黨軍開赴東北的美械國軍一打才知道美械國軍的火力有多猛烈。東北民主聯軍的軍工部門也不得不開始加緊修複日軍留下來的兵工廠,搜羅技術人才,但是當時中國的文化普及率很低,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技術人才。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來到47軍,說:這就是我們的老部隊

除此之外,東北還有當時全國最為密集的鐵路網,東北野戰軍也沒有那麼多的火車司機,甚至連汽車司機,坦克駕駛員的數量都十分稀少。

在這種情況下,東北軍區盯上了留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在這些日軍中,有很多的技術人員,醫生,護士。這些日本人之是以願意為解放軍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生計的考慮。日本投降後,蘇軍接收了日本人在東北的産業,又剝奪了大批日本人的房産,使得在東北的日本人也都陷入了貧困。

東北野戰軍都是從關内的八路軍,新四軍改編而來的,他們和日軍作戰多年,和日軍有着血海深仇,是以在最開始的時候,對日本人的态度很好,甚至有些戰士對日籍醫生,護士進行毆打,辱罵。

1946年9月9日,羅榮桓政委釋出了《關于目前緊急工作任務的訓示》,簡稱“九九訓示”。這個訓示強調要團結關心日本醫生、護士,并規定了具體的政策,要求各部隊官兵要尊重日籍醫生,護士,要照顧他們的生活,要尊重他們的人格。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來到47軍,說:這就是我們的老部隊

根據東北軍區的統計,在解放戰争期間,一共有7200多名日籍醫護人員活躍在各個野戰醫院中,救治了大批解放軍傷員。這些日籍醫護人員和解放軍戰士一樣,吃小米、青菜等大鍋飯,腰裡挂着搪瓷缸,用來吃飯、喝水、刷牙,根本看不出他們是日本人,他們完全融入了解放軍的隊伍中。

四野南下進入湖南,酷暑季節使得大量病員得了瘧疾、痢疾、中暑等疾病。很多日本醫務人員都是帶病堅持工作的。江南的蚊子十分厲害,被它叮過就會患上瘧疾。

元木光子護士回憶:“在南方工作時,無論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幾乎都得了瘧疾,看護患者的人手不夠,發燒38度以下的人都不準休息,隻好搖搖晃晃地拿着注射器工作,酷熱的夏天裡卻冷得直發抖。由于藥物的副作用,臉、身上都變成了黃色。”

除了衛生部門外,軍工系統内的日籍技術人員也不少,孫紅雷主演的《人間正道是滄桑》就展現過。東北軍區軍工部有2000多名日籍技術人員,東北軍區軍需部有900多人。

這些日籍人員修複了大量的兵工廠,為保障東北野戰軍的彈藥供給做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建立之後,依然有很多的日籍工程師留在鞍山鋼鐵廠等衆多工廠内,教育訓練出了大量的優秀技術勞工。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來到47軍,說:這就是我們的老部隊

另外,東北軍區底下的航空學校,炮兵學校等學校的主要教官都是日本人,他們為解放軍教育訓練出了一批優秀的坦克駕駛員,炮兵幹部,還有飛行員。

四野日籍官兵中功勳顯着者,無疑是原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團第四練成大隊的林彌一郎部,這支關東軍的王牌集體加入東北民主聯軍時,計有飛行員20名、機械師24名、機械員72名以及其他各類地面保障人員近200人。

以這些日籍官兵為骨幹組成的東北老航校成為解放軍空軍的搖籃。這裡共培養出飛行員160人,其中23人參加過1949年10月1日的閱兵。後來的空軍司令員王海、空軍副司令員林虎、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劉玉堤等人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來到47軍,說:這就是我們的老部隊

新中國建立之後,一些日籍技術人員還被疏散到了一些邊遠地區進行經濟建設。1950年秋,當時要修建天水到蘭州的鐵路,但是嚴重缺乏技術人員,于是把800名日本鐵路技術人員及其家屬被送抵甘肅天水,除了修建天蘭線外,還有部分人員被抽調修建蘭新鐵路和山西鐵路修建改造的工程中。

上世紀50年代中期,這些日籍人員被遣送回國,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日本老兵留戀在四野時期形成的團隊認同感卻越來越強烈,他們自發組織起了“回想四野會”等活動,“回想四野會”剛成立,就吸引了600多人。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來到47軍,說:這就是我們的老部隊

2002年,中日建交30周年,日本NHK電視台播放了一部《被留用的日本人》專題片,被采訪到的當年解放軍老兵們,在被問到如何看待自己的那段曆史時,幾無例外的回答是:現在我為參加了中國革命而驕傲,為青春奉獻給了中國而自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