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来到47军,说:这就是我们的老部队

1990年4月,47军某师政治部主任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他负责接待接待从日本来的“第四野战军日籍战友回娘家访问团”。他看了接待的代表团成员名单是:团长中村义光,副团长福山三利、平野丹通、秘书长、若生爱子,团员本间雅子、福敬信等,共17人。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来到47军,说:这就是我们的老部队

日本代表团到了之后,纷纷高兴地说道:“这就是我们的老部队。”负责接待的很多解放军干部看了一下这些日本老兵,都是一头雾水,连一些熟读部队战史和报纸的同志都十分疑惑,那么这些日本人是怎么回事呢?

民国时期,在张作霖的治理下,东北成为了当时我国经济最为富庶的地区,东北发达的铁路网,丰富的矿产资源,粮食资源都为东北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张作霖还在东北发展了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可惜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些兵工厂都被日本关东军缴获,日军在这些兵工厂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扩展。

抗战胜利之后,东北的战略地位立刻凸显了出来,但是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都龟缩在大西南地区,不要说快速开赴东北了,就连去华东,华南都很难立刻赶过去。在这种情况下,距离东北最近的华北八路军,华东新四军从海陆和陆路开赴东北地区。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来到47军,说:这就是我们的老部队

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开赴东北后,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后来的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但是东北民主联军在进入东北初期,发展得十分困难,部队所到之处根本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给中央的报告说:部队处于“七无”的困难境地,“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

各地部队进入东北时,只有战斗部队,后勤人员很少。医务人员奇缺,有的连队甚至连一个卫生员都没有。长途行军和一系列的剧烈作战,使得伤员急剧增多,但是东北民主联军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医护人员。

八路军刚进入东北的时候,缴获了大批日械装备,但是和国民党军开赴东北的美械国军一打才知道美械国军的火力有多猛烈。东北民主联军的军工部门也不得不开始加紧修复日军留下来的兵工厂,搜罗技术人才,但是当时中国的文化普及率很低,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技术人才。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来到47军,说:这就是我们的老部队

除此之外,东北还有当时全国最为密集的铁路网,东北野战军也没有那么多的火车司机,甚至连汽车司机,坦克驾驶员的数量都十分稀少。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军区盯上了留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在这些日军中,有很多的技术人员,医生,护士。这些日本人之所以愿意为解放军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生计的考虑。日本投降后,苏军接收了日本人在东北的产业,又剥夺了大批日本人的房产,使得在东北的日本人也都陷入了贫困。

东北野战军都是从关内的八路军,新四军改编而来的,他们和日军作战多年,和日军有着血海深仇,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对日本人的态度很好,甚至有些战士对日籍医生,护士进行殴打,辱骂。

1946年9月9日,罗荣桓政委发布了《关于目前紧急工作任务的指示》,简称“九九指示”。这个指示强调要团结关心日本医生、护士,并规定了具体的政策,要求各部队官兵要尊重日籍医生,护士,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来到47军,说:这就是我们的老部队

根据东北军区的统计,在解放战争期间,一共有7200多名日籍医护人员活跃在各个野战医院中,救治了大批解放军伤员。这些日籍医护人员和解放军战士一样,吃小米、青菜等大锅饭,腰里挂着搪瓷缸,用来吃饭、喝水、刷牙,根本看不出他们是日本人,他们完全融入了解放军的队伍中。

四野南下进入湖南,酷暑季节使得大量病员得了疟疾、痢疾、中暑等疾病。很多日本医务人员都是带病坚持工作的。江南的蚊子十分厉害,被它叮过就会患上疟疾。

元木光子护士回忆:“在南方工作时,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几乎都得了疟疾,看护患者的人手不够,发烧38度以下的人都不准休息,只好摇摇晃晃地拿着注射器工作,酷热的夏天里却冷得直发抖。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脸、身上都变成了黄色。”

除了卫生部门外,军工系统内的日籍技术人员也不少,孙红雷主演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就体现过。东北军区军工部有2000多名日籍技术人员,东北军区军需部有900多人。

这些日籍人员修复了大量的兵工厂,为保障东北野战军的弹药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建立之后,依然有很多的日籍工程师留在鞍山钢铁厂等众多工厂内,培训出了大量的优秀技术工人。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来到47军,说:这就是我们的老部队

另外,东北军区底下的航空学校,炮兵学校等学校的主要教官都是日本人,他们为解放军培训出了一批优秀的坦克驾驶员,炮兵干部,还有飞行员。

四野日籍官兵中功勋显着者,无疑是原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的林弥一郎部,这支关东军的王牌集体加入东北民主联军时,计有飞行员20名、机械师24名、机械员72名以及其他各类地面保障人员近200人。

以这些日籍官兵为骨干组成的东北老航校成为解放军空军的摇篮。这里共培养出飞行员160人,其中23人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阅兵。后来的空军司令员王海、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等人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来到47军,说:这就是我们的老部队

新中国建立之后,一些日籍技术人员还被疏散到了一些边远地区进行经济建设。1950年秋,当时要修建天水到兰州的铁路,但是严重缺乏技术人员,于是把800名日本铁路技术人员及其家属被送抵甘肃天水,除了修建天兰线外,还有部分人员被抽调修建兰新铁路和山西铁路修建改造的工程中。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这些日籍人员被遣送回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日本老兵留恋在四野时期形成的团队认同感却越来越强烈,他们自发组织起了“回想四野会”等活动,“回想四野会”刚成立,就吸引了600多人。

1990年4月,17名日本老兵来到47军,说:这就是我们的老部队

2002年,中日建交30周年,日本NHK电视台播放了一部《被留用的日本人》专题片,被采访到的当年解放军老兵们,在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的那段历史时,几无例外的回答是:现在我为参加了中国革命而骄傲,为青春奉献给了中国而自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