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遼沈戰役苦尋二十年蒙古族戰士:一人俘虜124人,遺言:解剖遺體

“有功不居功,有權不謀私,忘我不忘人”,“蔔鳳剛(本名蔔鳳殿)同志一生無私無畏,把一切獻給人民,高風亮節,無愧是一個真正的共産黨員”

1984年春,近乎全國所有的電台與報紙集中報道了蔔鳳剛的英雄事迹,學習與緬懷蔔鳳剛也在當年成為了熱潮。蔔鳳剛,一個有些陌生的名字,他到底有什麼樣的傳奇經曆,能引起這般大的轟動呢?

蔔鳳剛出生于1930年,蒙古族,他在1948年參與塔山阻擊戰時,年僅18歲,但他卻獨自一人潛伏進了敵軍營部指揮所,成功迫使敵軍一名營長率殘部123人投降。

更為誇張的是,在蔔鳳剛俘虜這124名敵軍時,敵軍其實并未潰退,而是正與我軍戰至白熱化。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蔔鳳剛在塔山阻擊戰中的精彩表現吧。

遼沈戰役苦尋二十年蒙古族戰士:一人俘虜124人,遺言:解剖遺體

塔山阻擊戰自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一共持續了六天。在這六天中,蔔鳳剛一直在塔山堡附近陣地作戰,他的傳奇壯舉也是在阻擊戰的第五天完成的。

第一天,敵軍大舉進攻塔山堡,但受到了我軍的頑強抵抗,傷亡衆多,便于夜晚放棄沖鋒,駐軍休整。當天,單是蔔鳳剛營部所在的陣地上,敵軍就撂下了百餘具屍體。

第二天,敵軍僥幸以部分軍隊突進了塔山堡,但我軍立即組織反擊,又将突進塔山堡的敵軍給趕了出去。當天,蔔鳳剛所在班隻剩下了五名士兵,班長也已經犧牲,蔔鳳剛身為副班長就帶着四名士兵沖出陣地,與敵軍肉搏,直到增援部隊的到來。

第三天,蔣介石急眼了,派自己的嫡系王牌“趙子龍師”向塔山堡發起進攻,“趙子龍師”也不負其名,戰鬥力與戰鬥意志都比原來的敵軍高了一大截,向塔山堡陣地發起了數十次進攻與偷襲。但我軍頑強守衛,還是将其阻于塔山堡外。當天,蔔鳳剛與戰友在其所在陣地上就打退了敵軍的近十次進攻。

遼沈戰役苦尋二十年蒙古族戰士:一人俘虜124人,遺言:解剖遺體

第四天,敵軍将偷襲加進攻的戰術改為強攻,我軍也無所畏懼,發起了總攻,塔山堡附近的戰鬥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蔔鳳剛也在第四天夜晚,腰綁幾個手榴彈,獨身越出戰壕,繞到敵軍陣地後方,以同歸為盡相威脅,俘虜了敵軍七個士兵,繳獲了四挺機槍。

在第五天,塔山堡的我軍指揮官見交戰雙方均傷亡巨大,拟采取政治攻勢,從内部瓦解敵軍,可接連派出了兩個政工小組,都無法到達敵軍陣地,戰事仍然膠着。

在這樣的關頭,蔔鳳剛雖不精通政治工作,但他也想出一份力,于是他找來了八個擰開蓋子的手榴彈,戴在腰間,準備潛伏到敵軍營部指揮所,重複昨日的行為,逼其長官率殘部投降。

在蔔鳳剛在腰間綁好了8顆手榴彈後,蔔鳳剛回頭看了看陣地,突然發現,全班隻剩下他一個人了。但他還是無所畏懼,讓副營長組織火力掩護自己,便向敵軍的營部指揮所匍匐前進。

蔔鳳剛越出陣地沒多久,便被敵軍發現了。機智的他立馬躲到一個土堆後,把軍帽脫下,放在土堆頂部的一個小坑中,然後從旁邊陣亡的國軍士兵頭上取下一頂軍帽,讓敵軍集中火力打那個小土堆,而自己卻悄悄地從另一邊向敵軍指揮所奔去。

遼沈戰役苦尋二十年蒙古族戰士:一人俘虜124人,遺言:解剖遺體

當蔔鳳剛好不容易突進至敵軍營部指揮所一側時,卻發現那側的敵軍士兵數量還不少,有近十來個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蔔鳳剛索性孤注一擲,将所有的手榴彈向那個方向密集地投去,并直接向前沖鋒。幸運的是,由于敵軍士兵站位密集,也沒有防備,蔔鳳剛的手榴彈就在這人群中炸開了花,将他們全炸得失去了作戰能力。

蔔鳳剛迅速打掃戰場,從這堆士兵的身上又搜出了一堆手榴彈,他便又挑了8個出來,揭開手榴彈的蓋子,就直接綁在自己的身上,然後沖進敵軍營部指揮所的大門。

進了指揮所,蔔鳳剛隻見到了一個胖軍官,蔔鳳剛便認定他就是敵軍的營長,欺近他的身旁,大吼:

“你動,我就和你同歸于盡”。

胖軍官見到蔔鳳剛身上纏着的手榴彈,直接吓懵了,手槍舉了一下又放下了,哆哆嗦嗦地舉起雙手投降。

蔔鳳剛見胖軍官吓破了膽,又指令胖軍官:

“你往我們陣地裡爬,一邊爬一邊喊你的弟兄,不然打死你”。

胖軍官照辦了,下令部下放下武器,全軍投降,排成一列,向解放軍陣地匍匐前進。

此時,蔔鳳剛的心裡卻緊張地直打鼓,胖軍官的部下有百多号人,但凡有幾個不聽招呼的,自己恐怕都不能完成任務。

但後來,事實證明,蔔鳳剛是高看這支殘兵了,他們順從地放下了武器,沒有一點抗拒,他們早就不想再打了,覺得投降解放軍總比死掉好,他們才沒有解放軍那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與犧牲精神。

遼沈戰役苦尋二十年蒙古族戰士:一人俘虜124人,遺言:解剖遺體

蔔鳳剛就這樣帶着敵軍124人,排成了一條長線,傳回了所在陣地,令全軍為之轟動。

第六天,敵軍在我軍的強大攻勢下開始潰退,我軍在塔山阻擊戰中獲得了最終勝利,蔔鳳剛的英雄事迹也被上報給了中央。

經中央讨論後決定,蔔鳳剛榮立特等功,被授予“獨膽英雄”的稱号。但當指導員拿着獎章來到陣地時,蔔鳳剛卻推辭說:

“我不要,我不要,我沒做什麼事……”

一人一舉俘虜了敵軍124人,卻說自己沒做什麼事,指導員覺得蔔鳳剛實在是淳樸得可愛,便将獎章硬塞給了他。

在榮立這次大功後,蔔鳳剛除了老戰友,幾乎再沒有與他人提及過這次戰鬥,主動地将自己“埋沒”,以一個幸存者的心态謙卑地生活,他覺得自己不過是班裡剩下的唯一一個人,所謂的特等功,其實也并沒有什麼了不得,不能拿來炫耀或為自己争取福利。

在建國後,錦州市遼沈戰役紀念館苦尋了蔔鳳剛二十多年,才從蔔鳳剛的老戰友口中獲得蔔鳳剛的下落,并得知,過去二十多年裡,蔔鳳剛主動先後在陸軍文化學校與海軍文化學校求學十年,最後走上了各地軍工廠的軍代表崗位。

在許多次可以扭轉自己命運軌迹的關頭,蔔鳳剛都沒有自恃功高,去向組織要求什麼,也從未向周圍人吹噓自己的功勞。就連蔔鳳剛的妻子,也是在聽蔔鳳剛與戰友聊天時,才偶然得知自己的丈夫竟就是著名的“獨膽英雄”。

遼沈戰役苦尋二十年蒙古族戰士:一人俘虜124人,遺言:解剖遺體

盡管蔔鳳剛閉口不言自己曾經的傳奇,但軍工廠内其實早就有人從檔案資料上知曉了他的秘密。那些人都覺得蔔鳳剛太老實,不會為自己掙前程,軍銜定得太低了。有幾次,一些知道蔔鳳剛事迹的上司幹部想安排給蔔鳳剛升軍銜,但他卻回應:

“我的軍銜不低啊!黨和人民在我身上花了很多錢,給我的真是太多了……”

一一婉拒了他們,繼續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并多次獲得工廠模範幹部的稱号。

後來,蔔鳳剛又先後在東北幾家最著名的軍工廠擔任了總代表、軍代表黨支部書記和工廠黨委委員。在這些崗位上,他大可以打個報告,就讓妻子被調到條件更好的國營企業工作,但他至死也未提出過這個要求。

在蔔鳳剛身患重病後,組織決定用小車接送他去醫院,但他卻每次都和妻子一起坐公交往返醫院。在他病重住院時,他也能不按電鈴就不按電鈴,體力好的時候還要偷偷地幫醫院搞衛生。

在1983年10月6日,蔔鳳剛逝世,在蔔鳳剛去世前,他突破了那個年代的封建眼光,主動要求将自己的遺體用作病了解剖,以便幫助醫學進步,造福人民,并告誡妻子,帶着孩子好好生活,盡量不要給組織添麻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