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特赦殺李绂的時間明明已不夠,為何最終能救下來呢?

雍正即位之初,即開恩科,以科舉選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幹部隊伍,其中最有名的代表當屬劉墨林。在殿試上,雍正皇帝還特意欽點表揚了非科甲出身的官員,這個人就是監生出身的田文鏡。

科甲朋黨之争是雍正年間士人之間最為突出的鬥争之一,尤以李绂和田文鏡之間的互參最為著名。李绂,在《雍正王朝》中,首次出現在老三胤祉的府上,為《古今圖書內建》的編纂者之一,以其博學通識,是為朝廷清流黨的領袖。

雍正特赦殺李绂的時間明明已不夠,為何最終能救下來呢?

李绂是康熙年間賜進士出身,什麼是賜進士出身?簡單來說,就是科舉頭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叫賜進士及第)外,由皇帝欽點錄取的二甲(若幹人)中的進士,叫賜進士出身,而三甲則叫賜同進士出身。

對讀書人而言,出身非常重要。自唐宋以來,因以科甲官員出身攀連附庸形成黨羽的到明清已成為一種腐朽的積習和慣性。

田文鏡恰隻是監生出身,沒有參加過科甲的考試,是以和科甲出身的官員搞不到一塊兒去,也難成黨羽。雍正年間,田文鏡與李绂互參案,實則是科甲朋黨之間的一種鬥争。雍正皇帝采取了支援幹實事的田文鏡,打擊李绂的措施,是因為雍正皇帝擔心科甲朋黨的人因固守舊,遍成黨羽,于推進改革新政不利。

雍正特赦殺李绂的時間明明已不夠,為何最終能救下來呢?

《雍正王朝》裡面,雍正最後要殺李绂,就是以曆史上這段曆史為演繹的。當然,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雍正殺李绂還呈現出高超的帝王之術。比如,在李绂被押赴刑場,明明時間已經不夠,但是弘曆還是救下了李绂,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當時田文鏡為河南巡撫,在河南推行“

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的新政,受到來自于讀書人的很大阻力,甚至擡出孔聖人的招牌,通過罷考來阻礙新政。田文鏡脾氣火爆,對讀書人态度蠻橫,以高壓手段對待讀書人,他的工作方法也激起了讀書人的憤恨。最後是在弘曆的勸導下,才平息了這場罷考案的。

李绂同時受任直隸總督,在河南與田文鏡見了一面,李绂對田文鏡對待讀書人的态度大為不滿,指責了田文鏡,由此産生了嫌隙。

雍正特赦殺李绂的時間明明已不夠,為何最終能救下來呢?

有了前面的曆史背景,不難看出,田文鏡和李绂本就不是一路人。隻是因為雍正皇帝另眼看待田文鏡,是以,李绂才對他有所禮遇。說到底,李绂是個書呆子脾性,讀書編書實有一套,從政未必拔尖兒,從科場舞弊案的查處就可見端倪。

雍正派任李绂為直隸總督,同樣是要他到直隸推行改革和新政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和其他讀書人還有一定的差別,他是接受新政的,要不然也不會去。

而他與田文鏡的沖突的焦點在哪裡呢?是對讀書人的态度。

但是,很顯然,李绂被其他同僚給當了槍使。河南的罷考案是明面上是沖着田文鏡的态度去的,暗地裡可是沖着雍正的改革新政去的。雍正讓李绂去直隸推行新政,自然也是對他莫大的信任,但是他卻把事情幹成了犟驢,對田文鏡大加斥責,本來隻是對田文鏡的态度有意見,最後卻轉變成了一場反對雍正新政的朋黨案。

雍正特赦殺李绂的時間明明已不夠,為何最終能救下來呢?

李绂身陷其中,那些反對雍正新政的官員們利用李绂這個清流領袖反對田文鏡作為反對新政的槍炮,強行在乾清宮進行逼宮,要求雍正妥協。

雍正當然知道李绂被當槍使了,但是更可氣的是李绂是個死腦筋,死不認賬自己的問題,反而和其他官員一起跪逼雍正,這才激起雍正大怒,要殺了李绂。至于那個陸生楠、謝濟世不過是行反田文鏡為名,實際上反對新政罷了,不能和李绂同日而語。

李绂是紮紮實實的清官和名流,這一點雍正是知道的,他是讀書人的領袖,自古以來,讀書人是撐起統治階級的頂梁柱,不可妄廢。收攏讀書人的心,是曆代皇帝都必須要做的事。

是以,雍正皇帝要連李绂一塊兒給殺了,其實内心未必是真。他知道如果殺了李绂帶來的後果,八爺黨本就從中作祟,他不可能讓人心都給号稱“賢王”的老八胤禩給争取去了。

雍正特赦殺李绂的時間明明已不夠,為何最終能救下來呢?

是以,這次要殺李绂,隻不過是雍正演出的一場戲罷了,

他既要警告清流黨,同時也要争取清流黨。

很顯然,好人和壞人不可能一個人都演完了,那樣的話這個皇帝就是兒戲了。

其實,弘曆回京之後,雍正皇帝已經給他透露了自己的意思。雍正說“

壞人朕來做,你要記住,一定不要得罪讀書人

。”這就是雍正的帝王之術。

弘曆是未來的皇帝,他需要讀書人治理江山,需要讀書人的支援,是以雍正自己來做一個惡人,假意要殺李绂這個代表,卻讓弘曆去營救,等于把這個好賣給了弘曆,以後這幫清流還不幫着弘曆?

對于李绂來說,這就是救命之恩啊。對于清流黨來說,這就是未來之君的皇恩浩蕩啊。

爺倆把好事壞事都做了,八爺黨想利用這件事掀起點什麼風浪,也就隻有幹瞪眼兒了。

是以,雍正本就沒打算殺李绂,隻不過做個樣子而已,受益人是弘曆,當然也就能救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