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看完你就明白了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作為差別于歐美拼音文字的意音文字,每一個字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所謂“丞”也,從形上看,就好似兩隻手将中間的一個人從下面的陷阱中托出一樣,因而具有“拯救”、“輔助”的意思。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看完你就明白了

而丞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用來輔佐皇帝的官職。同時,還有相似的名詞也常常進入我們的耳中,那就是“宰相”。無論是丞相還是宰相,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可能都是籠統的輔佐皇帝的人,但事實上,他們卻有着比較大的差别。

首先說丞相,在性質上,丞相是一種确切的官職名稱。根據已有的史料來看,丞相這個官職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09年的先秦時期,當時的秦武王第一次設立了丞相,而且同時設立了兩個,稱之為左右丞相。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看完你就明白了

可見,在那時丞相并非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帝同時可以設立好幾個丞相。而且,根據《史記》記載,在戰國時,還有相國一職,也稱“相邦”。在秦國出土文物的金文裡就有記載,相國與丞相同時存在,而且相國的地位是比丞相更高的。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之後,中國開始進入了三國鼎立時期。在這段時間裡,由于諸葛亮、司馬懿等文臣謀士才能極其出衆,還傳說“卧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是以謀士的地位一舉提高,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在劉禅當政時期,其權柄威勢就完全在劉禅之上。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看完你就明白了

是以,在三國時期,君王就開始有意削弱相權了。在這個曆史時期裡,“相國”一職就被取消了,而丞相的權力也開始受到限制。626年,李世民登基後,唐朝還有了更加系統化的“三省制”。

到了明朝朱元璋登基之後,更是誅殺丞相胡惟庸,在1380年直接廢除了丞相一職,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在1729年,雍正更是設立軍機處,讓封建君王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此時,丞相一職已經早已不存在了。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看完你就明白了

而宰相就不同,宰相并非是一種具體的官職,而是達到了某種條件的官員的集合和統稱,這個條件就是要成為一個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真正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以丞相并不一定就是宰相。

宰相最顯著的一點就是能否掌握除皇權以外的最高決策權。如果丞相能夠掌握這個決策權,那麼丞相也可以稱為宰相,比如蜀漢諸葛亮。如果掌握決策權的是一群人,那麼這一群人都可以稱為宰相,比如唐朝的三省長官,等等等等。

1380年朱元璋廢除丞相一職之後,宰相的稱呼卻依然存在。廢除丞相之後,朱元璋開始親自處理大大小小的事務,這個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一開始也是勤于政事,事事都親力親為,結果發現是在是太累了。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看完你就明白了

于是,在1402年末,朱棣就成立了内閣制。内閣成員并不掌握任何實權,隻是專門服務于皇帝的咨政機構,但随着皇帝對内閣的依賴,内閣雖然沒有掌權的名,但是已有掌權的實了,是以内閣長官就被稱為“宰相”,而這個時候,丞相已經不存在了。

是以,總的來說。丞相是一種具體的官職,它本身具備一定的決策權、軍權等權力,但丞相的權力卻并不一定是天下第二。而宰相是一種俗稱,是對在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幾乎必須要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才可被稱為宰相。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看完你就明白了

可有意思的是,明朝之後的宰相雖然在法理上沒有任何決策權,看起來比起丞相就是一特殊的平頭老百姓,但事實上,曆史上曆任宰相的權力都要大過以前普通的丞相,倒頗有些造化弄人的意思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