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到底有何差別?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因為大量播放清宮戲的原因,大家對于清朝的許多東西都比較熟悉,但是很多東西隻是看起來熟悉,如果真的要你去說一說裡面的門道,你還不一定說得出來呢!

比如我們知道清兵的制服都是那一身:帶着個尖尖的帽子,托這個長長的辮子,拿刀的拿刀,拿矛的拿矛,但是他們身上都還有一個字,你們注意到了嗎?可能有的人會說是個“兵”字,有的人會說是個“勇”字,其實兩個字都有,而且兩個字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身份。而我們的電視劇裡面經常把這兩個字用錯。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到底有何差別?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原來清朝的軍制一開始是八旗與綠營互相補充。八旗是清軍最開始的最精銳的滿族兵,他們大多都精于騎射,不怕死而且戰場經驗豐富,但是滿族作為一個小民族,光靠他那些滿族士兵來統一中國是無法完成的,于是後面的清朝上司就創造性的想出了“蒙古八旗”、“漢八旗”這些個概念,相當于以前的八旗變成了24旗。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到底有何差別?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不過進入中原的八旗兵迅速腐化,無法承擔起與南明殘部作戰統一中國的任務,于是他們吸收了一大批當時的明朝士兵組建了一個新的建制,叫做綠營兵,八旗兵與綠營兵互相輔助,最後統一了中國。

不論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兵,他們都屬于清朝的正式軍隊,他們都是終身制的,都可以一輩子享受清朝給他們的福利待遇,是有着“鐵杆莊稼”的存在,不愁吃不愁喝的食利階級。他們的身上都寫着一個大大的“兵”字。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到底有何差別?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也正是因為給八旗和綠營的待遇太好了,沒有軍功的他們也能夠靠着工資和權勢過上讓人羨慕的生活。

他們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到了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那些平日裡養尊處優乃至于抽大煙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對那些農民和礦工出身的吃苦耐勞的太平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大半個大清國差點兒一下子被太平天國占領。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到底有何差別?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在這種危急情況下,希望挽救大清國命運的皇族與希望展示才華建立功績的漢族士人曾國藩達成了共識——招募團練。團練更像是一種曾國藩的私人兵馬,隻是名義上取得了朝廷的認可。這就是清朝的另外一種兵,叫做“勇。

“勇”是清朝後期最主要的戰鬥力,但是他們的身份地位卻遠遠不如那些抽大煙、逛窯子的“兵”。“勇”全部都是臨時招來的士兵,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們就是個打工的,活幹完了人就要走,自謀生路去。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到底有何差別?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雖然“勇”的待遇沒有“兵”好,但是“勇”的戰鬥力是要大大超過“兵”的,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出身比較一般的農民、礦工、失業者,吃得起苦,而且不怕死,一般家境好一些的當時也不會來當兵,俗稱: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但正是因為這些“勇”多半生活窮困,他們為了能夠讓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過得好一些,往往比待遇優厚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更能打仗,比如後面消滅太平天國的主力的湘軍——他們全都是“勇”。

這些“勇”的産生,也給了許多士人以機會,如果你有能力,就可以招兵買馬成為一方軍閥,做自己的土皇帝。比如袁世凱,他在天津與塘沽之間訓練新軍——當然這時候的新軍可能也不再帶一個“勇”字了,但是他們和“勇”的性質是差不多的,他們并不是八旗和綠營範疇之内的士兵。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到底有何差別?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由于他們直接被袁世凱上司,他們的工資由袁世凱發,他們的夥食由袁世凱提供,他們的政治說服也是由袁世凱自己來做——不管背後朝廷有沒有出力,新軍們的眼裡隻有袁世凱而沒有朝廷。他們隻為袁世凱抛頭顱灑熱血,看起來更像是雇傭兵和私兵。

“兵”和“勇”一字之差,但是兩者的差距卻太懸殊了!最後的曆史結局也完全不一樣,“兵”們基本上最後消失在了曆史舞台之中,而很多“勇”則改頭換面,成了革命黨中的一份子,加入了另一輪的曆史浪潮當中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