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億,基因影響不容忽視

為了紀念發現胰島素的班廷大夫,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于1991年設立了糖尿病日,在每年的11月14日,班廷的生日那天,都會舉辦相關活動。在2021年的糖尿病日,IDF釋出了第10版的全球糖尿病概覽。報告指出,咱們同胞中的糖尿病患者,已經達到1.4億,位居全球首位,在過去10年間,增幅達56%,其中,7283萬名患者尚未确診。此外,糖耐量受損人數增長了6倍,已達1.7億,空腹血糖受損人數則為2700萬。這些人,如果不加強預防措施,将會很快發展為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此之多,是不是與咱們的基因結構有關呢?咱們現在就結合最新的科研結論,回答大家的疑問。

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億,基因影響不容忽視

縱觀糖尿病的整體發病趨勢,受遺傳因素影響的觀點,曾經受到質疑。因為,咱們同胞中的糖尿病發病率,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處于較低的水準,但是,進入本世紀之後,開始呈現井噴式的發展。是以,學術界曾經認為,糖尿病的發生受到遺傳及環境的多種因素影響,而生活方式的變化是重要原因。但是,2011年時,1項遺傳易感性驗證研究表明,糖尿病相關的基因共37種,多态性位點45個,肥胖相關的基因共29種,多态性位點32個。

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億,基因影響不容忽視

對于糖尿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現象,美國遺傳學家尼爾曾于上世紀60年代提出了節儉基因假說,這種觀點認為,咱們人類的祖先長期生活在物質相對匮乏的時代,具有節儉适應性的能力,能夠最大限度将食物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在進化過程中,具有節儉基因的人,成為勝出者,但是,攜帶節儉基因的後代,在物質充足的社會中,更容易因為脂肪堆積而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億,基因影響不容忽視

科學家還觀察到,生活在北歐寒冷地區的人,容易在青少年時期患1型糖尿病,原因是缺乏胰島素,而東亞地區的成年人,則容易患2型糖尿病,本質是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學者們認為,這種現象與冰河期的溫度大幅降低有關,隻有那些具有獵人反應基因的人,才能存活下來。這種反應,可以讓人遇到寒冷時,先将四肢的毛細血管收縮,讓溫暖的血液流向重要器官,并且排出體内的多餘水分,同時迅速燃燒脂肪和糖原,為身體供能。北歐的因紐特人,就具有強烈的獵人反應,可以在3分鐘之内,将手部的皮膚溫度,從零度提升到攝氏10度。2014年的1項研究發現,因紐特人攜帶着1個獨特的TBC1D4基因突變,如果其後代獲得該基因的2個拷貝,同時發生突變時,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增加50%。因紐特人的傳統飲食習慣,以海洋中的食物為主,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脂肪,但是,目前的飲食結構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基因突變的有害作用便得到了展現。

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億,基因影響不容忽視

學者們認為,北歐人的祖先,在寒冷的時候,能夠将體内的棕色脂肪利用到極緻,通過免疫細胞,攻擊胰島細胞,停止胰島素供應,将有限的血糖交給棕色脂肪細胞,燃燒脂肪供能。咱們的祖先,在冰河期時,沒有遇到過極冷的天氣,但是食物不足,體内具有胰島素抵抗基因的人,可以在食物充足的時候,大量進食,儲存脂肪。不過,這種遠古的生存優勢,在食物極其豐富的當代,就變成了劣勢,因為,當代人攝取能量不如限制,而且活動減少,能量消耗遠低于祖先,血糖水準不斷提高,疾病随之而來。

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億,基因影響不容忽視

最近,北歐科學家在《胃腸病學》雜志上發表了1篇論文。研究團隊,對6551名格陵蘭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1種糖酶基因缺陷的攜帶者,體重、體脂、膽固醇水準都較低,具有這種酶的缺陷,無法消化的糖,會被腸道細菌代謝,産生短鍊脂肪酸,進而對健康帶來有益的影響。

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億,基因影響不容忽視

碳水化合物需要降解為單糖,才能穿過腸道上皮,這個過程需要多種酶的參與。如果蔗糖酶與異麥芽糖酶SI缺失,可能會使攜帶這種基因突變的兒童,出現消化不良和胃腸道症狀。這種基因缺陷,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極為罕見,但是,在北極地區的患病率卻高達10%。研究者認為,這種基因突變與格陵蘭人的特殊飲食結構有關,因為其中的糖分很少,可能會使與糖分吸收相關的基因突變更容易流傳下來。從理論上說,如果敲除這個基因,就能預防和治療多種代謝性疾病。總體而言,祖先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留下的基因,可能會成為當代人的健康魔咒,咱們需要了解基因密碼,并且改變自己的生活行為,順應基因的調控節奏,才能減少疾病的困擾。攜帶節儉基因的後代,暴飲暴食,毫無節制,吃完就躺平養膘,怎麼能夠逃過糖尿病的懲罰呢?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等系列,内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及轉載,否則将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