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實的夷陵之戰:劉備一共派出5萬人,諸葛亮淪為邊緣人物

熟知三國曆史的都知道,夷陵之戰是“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戰,《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對夷陵之戰進行了極為誇張的描寫,說是劉備舉全國之力伐吳,出動的兵力大概有70餘萬,其為關羽報仇的決心可見一斑。遺憾的是,劉備的全力一擊卻被陸遜瓦解了,而三國鼎立的局勢也悄然發生變化,他這一敗,直接促成了日後的統一。不過,曆史上真正的夷陵之戰,規模卻沒有這麼龐大,因為劉備派出的兵力,一共才隻有5萬人。

真實的夷陵之戰:劉備一共派出5萬人,諸葛亮淪為邊緣人物

關于劉備的伐吳原因,其實有很多人都走進了一個誤區,他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他更深層次的目的,是為了趁機吞并東吳。劉備不是一個昏君,也不是什麼僞君子,他為天下人擔憂的心是真的,興複漢室的心也是真的。一路走來,劉備經曆了太多,他順民心,得民意,不占天時地利的他,隻能走上“人和”這條路。所幸,劉備成功了,雖說他攻取劉璋有些不厚道,但是在亂世之中,弱者注定會被強者淘汰,這是亘古不變的法則。然而,關羽的死卻大大刺激了劉備,他幾乎在一瞬間便決定伐吳。

真實的夷陵之戰:劉備一共派出5萬人,諸葛亮淪為邊緣人物

要知道,古人的鄉土觀念極其濃厚,而荊州是劉備的根基,他之是以能夠建立蜀漢基業,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荊州士族。接着《三國志·劉晔傳》中的一段話基本點出了劉備的想法:“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衆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于終始之分不足。”關羽的地位舉足輕重,若劉備對他的死視而不見,隻會自損根基,當初那些追随他賣命的人,免不了一個接一個地離開,為了籠絡住這批人,他不得不走這一步。

真實的夷陵之戰:劉備一共派出5萬人,諸葛亮淪為邊緣人物

再者,劉備并不是一個有勇無謀之人,他出兵之前已經仔細研究過當時的形式,由于蜀國占據天險,曹魏短時間束手無策,且大後方有諸葛亮坐鎮,更加無懈可擊。相反,東吳則兩面受敵,一方面,孫權不僅要承受來自劉備的怒火,還要防止魏軍襲擊,一旦魏蜀達成合意,東吳就極有可能被一分為二。于是,對于劉備報仇一事,諸葛亮并未從中阻攔,而劉備也罕見地沒有讓他伴随左右,他的這個舉動,足以看出一些問題。

真實的夷陵之戰:劉備一共派出5萬人,諸葛亮淪為邊緣人物

龐統死後,諸葛亮成了劉備唯一的主心骨,如今他這一走,隻能把大學營交給諸葛亮打理。另外,從諸葛亮出山之日起,就一直主張締結孫劉聯盟,曹操勢力極為龐大,若不這麼做的話,就無法奠定三分天下的局勢了。可是,關羽的死卻在諸葛亮意料之外,這樣一來,他的立場就極為尴尬了,因為他是“孫劉聯盟”的主要負責人,兄長諸葛瑾又在東吳身居高官顯爵,深得孫權器重,他與劉備之間,難免會産生一些嫌隙。

真實的夷陵之戰:劉備一共派出5萬人,諸葛亮淪為邊緣人物

既然說到這,就不得不說一些諸葛瑾了,他一直為孫劉聯盟奔走效勞,劉備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也沒少給他台階下。可是,在攻殺關羽的戰役中,諸葛瑾卻出了大力,之後更是被封為南郡太守。不成想,在劉備興兵之際,他竟前來“息事甯人”,再次擺出一副老好人的姿态,這怎麼能讓劉備不怒?是以說,雖然諸葛亮不贊成劉備伐吳,但他也不敢插話,隻能乖乖地搞好後勤,而年近花甲,志氣已衰的劉備也失去了孤注一擲的冒險精神,他不敢傾巢而出,隻能帶走5萬兵馬。

真實的夷陵之戰:劉備一共派出5萬人,諸葛亮淪為邊緣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這5萬兵馬也是“東拼西湊”的,其中蜀軍3萬多人、五奚蠻1萬多人,加在一起才堪堪5萬。另外,孫權還曾給曹丕寫過一封求救信,上面标明劉備隻有4萬軍馬。由此可見,劉備固然不敢孤注一擲,但孫權也沒有敢與之一戰的膽量,區區5萬兵力就把他吓到向曹魏請降,這個東吳的掌舵人,也并沒有傳說中那麼不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