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西域傳》中記載了班固對漢武帝經略西域的一些看法,寫道
“與漢隔絕,道裡又遠,得之不為益,棄之不為損……雖大禹之序西戎,周公之讓白雉,太宗之卻走馬,義兼之矣,亦何以尚茲!”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班固對于漢武帝經略西域持有的其實是反對意見
,在班固看來漢武帝經略西域其實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就如上述所言
“棄之不為損”
,況且漢武帝還為了經略西域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隻不過在現代看來班固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但是作為當時當地的人來看,經略西域确實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班固的這種看法隻不過是受到了曆史的局限性而作出的評論而已。
當然不隻是班固如此認為,自從漢武帝決定經略西域開始就一直被诟病,既然有這麼多反對的聲音那就說明漢武帝的這種做法在當時看來确實是不可取的。
首先漢朝時期已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了,
是以漢武帝經略西域的做法就是不符合儒家思想的。
儒家一直講究
“王者行仁政,無敵于天下”
可是漢武帝經略西域的起初目的卻是為了
“斷匈奴右臂”
。
這樣的做法有失儒家仁政的思想
,是以被人诟病也是情理之中,隻不過在現在看來漢武帝經略西域的政策絕對是非常有高見的決定。
如果不是漢武帝經略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中原與西域,甚至中國與外國的交流會不會這麼密切都不得而知。
不僅是文化上受益匪淺,經略西域政策也為漢朝成為東亞霸主奠定了基礎
,如果沒有漢武帝經略西域,可能漢朝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就不會與秦朝平分秋色了。
不過在經略西域的途中漢武帝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重中之重的就是财政壓力,可是漢武帝對于經略西域非常地執着,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最終實作了通西域的目标。
一、漢武帝經略西域政策之一為财政改革
為了解決财政問題漢武帝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對财政進行改革
,當然漢武帝進行财政改革也不全是經略西域,還有匈奴的一部分原因。
其實不光是财政改革是因為匈奴的迫使,就連經略西域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匈奴的原因,由此可見匈奴的存在對于漢朝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量。
1、漢武帝經略西域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匈奴的屢次侵犯
漢朝建立初期沿襲的除了秦朝的大一統以外,還沿襲了秦朝的最大隐患,那就是匈奴
漢朝時期匈奴的氣焰十分嚣張,屢次對漢朝進行了侵犯,甚至一度打到了長安附近。
對比史書記載
“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厲中國,殺代郡、縣、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軌,宜珠讨之曰久矣。”
是以說漢朝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消滅匈奴這一威脅,為此漢武帝就提出了
的戰略,同時就派遣了張骞出使西域。
隻不過在此過程中漢武帝的目标發生了變化,由一開始的“斷匈奴右臂”變成了“廣地萬裡,重九譯,緻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是以說是匈奴的屢次侵犯才導緻了漢武帝有了經略西域的念頭,也是因為匈奴的侵犯才會導緻後來的财政改革。
畢竟讨伐匈奴需要花費的軍需物資是一個非常大的支出,而張骞出使西域同樣也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援,
面對這樣的窘境漢武帝就提出了财政改革
2、漢武帝财政改革的具體實施辦法簡析
财政危機出現以後無論是讨伐匈奴還是經略西域都受到了影響
,一方面是剛剛滅了氣焰但是遲遲不肯投降的匈奴。
另一方面是首鼠兩端的西域諸國,無論是哪一方都是漢朝成為霸主的潛在威脅。
是以說漢武帝非常明白對于匈奴的戰争一定要斬草除根,對于西域的經略也絕對不能停滞,那麼就隻好改革漢朝财政,為前方的戰争充盈後方力量
漢武帝對财政的改革主要方向是将社會财富收于中央政府控制
,以此作為戰争的儲備資源。
在《鹽鐵論》中記載道
“先帝哀邊人之久患,苦為虜所系獲也,故修障塞……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财,以佐助邊費。”
由上述記載可以看出漢武帝所實施的收攏社會财富其實就是壟斷一些行業的收益
,比如說鹽業、制鐵和酒業等等。
這些行業很多都是暴利行業,也有很多是生活必需品,是以壟斷這些行業所得到的财政收入是非常可觀的,這些錢正好就可以作為支援讨伐匈奴和經略西域的經費。
而且漢武帝的這次财政改革進行得非常成功
,這些社會之财在整個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
在短期内快速地解決了政府财政的壓力,對比史書記載的是
“一歲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物,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富而天下用饒。”
二、漢武帝經略西域政策之二是屯墾戍邊戰略計劃
在财政方面漢武帝作出了英明神武的決定,在經略西域的戰略方向上同樣地也表現出了皇帝的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的氣勢。
雖然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經略西域的軍隊還是需要大量的軍需。
于是漢武帝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實行屯墾戍邊政策,
所謂的屯墾戍邊可以看成是兩個戰略大事,一是屯墾一是戍邊。
1、漢武帝屯墾戍邊政策的屯墾計劃的内容簡析
所謂的屯墾也就是說一邊開墾荒地一邊行軍作戰
,開墾出來的荒地正好就可以作為軍需儲備的倉庫。
而且這樣做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軍需的開支和投入,實作自給自足雖然不太現實,但是卻可以大大地減緩漢朝的财政壓力。
西域之路大多是荒漠,地形也是黃土高原,是以說
“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患饑”
由此可見漢武帝的屯墾戍邊政策确實是看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非常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漢朝時期屯墾戍邊下開墾出來的荒地至今為止還在為百姓服務,根據記載這條路線
“使天下蜚刍輓粟,起于黃腄,琅琊負海之郡,轉輸北河。”
也就是今天的山東。
雖然屯墾政策有可實行的條件,但是經略西域畢竟是要不斷前進的,軍隊不可能永遠就在這裡開墾荒地,種植莊稼地,
那麼屯墾的弊端也就暴露出來了
隻不過漢武帝也想好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進行移民屯墾
,“貧民于關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萬囗”也就是說将一些貧民移民到經略西域的旅途中讓他們也加入屯墾的隊伍,
這樣既能保證屯墾的順利實施,又能保證經略西域的軍隊進度不受影響
2、漢武帝屯墾戍邊政策的戍邊計劃内容簡析
有了财政改革和屯墾制度的實施,漢軍經略西域的步伐穩步前進,而且在與匈奴的戰争中漢軍也占據了高地。
不過漢武帝深知驕兵必敗的道理,是以說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很是謹慎,也就是所謂的戍邊政策,即持續攻略适可而止,絕對不會冒泡前進。
經略西域的一個重點其實就是匈奴
,畢竟相較于漢朝而言,匈奴對于西域的影響更大,是以漢武帝想要通西域那麼必然要先征服匈奴。
是以在征服匈奴的戰略方針上漢武帝不僅想要在武力上征服匈奴,更想在經濟、政治等全方面征服匈奴。
于是在衛青、霍去病等大将在武力上戰勝匈奴以後,漢武帝又開始了對匈奴的心理戰。
三、漢武帝經略西域對我國曆史有着怎樣的意義
由此可見漢武帝為了征服匈奴為了經略西域卻是付出了很多,不僅動用了大量的财政。
也動用了大量的人力,也正是因為勞民傷财才會有班固等很多人對于漢武帝的不認同和诟病。
但是漢武帝經略西域以長遠的角度來看卻是非常英明的決定,首先就是解決了困擾了王朝很久的匈奴問題,其次就是實作了文化的交流,最重要的是開通了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僅是古代社會就連現代社會也一直享受着絲綢之路帶來的收益。
除此之外漢武帝開創的屯墾戍邊戰略政策以及移民屯墾政策都為之後的中國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就是漢武帝經略西域的政策在當時的社會來看确實有一些小題大做,做了很多的無用功,也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困難,
不過漢武帝經略西域的決定卻是一個惠及千年的決策
是以說漢武帝經略西域頗有一種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感覺,
經過漢武帝的努力以後中國成為了東亞的霸主國家。
奠定了大國的基礎,以後的曆朝曆代所進行的經略西域都受到了漢武帝的啟發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鹽鐵論校注》 馬非百 中華書局
[2] 《中國稅收制度史》 黃天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 《漢代農屯說》 朱和平 農業考古
[4] 《流沙墜簡》 王國維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