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爾衮是個政治精算師

多爾衮,作為清王朝的功臣,入關定鼎實際的最高統治者。其政治智慧,不容小觑,本文将從三件事情,試探窺探多爾衮在政治上那種精明。

多爾衮是個政治精算師

第一件事:擁立幼帝

有人總會說,多爾衮在皇太極死後,是有機會繼承皇位,是他讓給了福臨,真實如此嗎?多爾衮在皇太極後期,是個很有才幹的人物,擁有很高威望,“太宗創業盛京,同僚諸王俱樹功勳,而睿王之功之冠”,可見是得到廣泛賞識的。但皇太極在世時候,對内對外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這也是多爾衮無法比的,皇太極其個人威望也達到了頂峰,擁有非常多的死忠,在兩黃旗内,以圖爾格、索尼、鳌拜等為代表,毫不退讓:“吾屬食于帝,衣于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甯死從帝于地下而已”。

多爾衮是個政治精算師

同時,皇太極長子豪格自己掌握正藍旗,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也表示支援。而掌握兩紅旗的代善家族,不願卷入旋渦,他傾向豪格,但對多爾衮是甩鍋态度,“睿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啥意思? 就是你要能搞定兩黃旗那些人,你就上;搞不定,就聽兩黃旗的聲音支援豪格。雖然,代善很精,并不想讓他的子孫卷入站隊。但是他的兒子碩托、孫子阿達禮仍然強強烈支援多爾衮,不過并沒多大實力,因為正紅旗他是旗主,鑲紅旗旗主是他長子嶽托,碩托和阿達禮都是兩紅旗内“小股東”,雖有份子,實力并不具備能左右兩紅旗局面的地步,實際還是代善說了算。

多爾衮是個政治精算師

這時候多爾衮怎麼強上?他手裡隻有兩個兄弟的兩白旗支援,雖然戰力不弱,但整體還次于兩黃旗;同時兩黃旗已經做了準備,布置了兵力把門,強上幾乎難成。于是他趁着豪格裝謙虛“福小德薄,非所堪當”,利用規則空隙,積極提出第三方案,立福臨。有人說是和莊妃關系不一般,那時候其實沒得選,也隻有這條路最好。一是如果不立嫡長子,去立行二的碩塞,順治元年已經十五歲了,還需要輔政嗎?直接親政了,這就和他們沒關系了,大佬們權利不保了;二是按順序隻能立第三子福臨,如果選擇第四子博穆博果爾,那麼可能容易和莊妃娘家科爾沁各部對立。博穆博果爾外公家隻是阿巴亥部,地位不如前者。皇太極末期、到入關後前期,科爾沁出力最大,各部幾乎“每戰必以兵從”。

多爾衮是個政治精算師

最後,多爾衮如願立了福臨,鑽了個空子,得到了大家支援,同時他選了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而不是代善這個實力派,這樣為他後面一腳踢開濟爾哈朗,獨攬大權做了鋪墊。綜合可見,這個過程多爾衮算得多精。

第二件事情:入塞之戰

多爾衮坐上攝政王之後,敏銳覺察了山海關的變化,在得知李自成派唐通進攻吳三桂,并親自帶着吳三桂家屬前往山海關“逼降”後,立即組織動員全國十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男子全部從軍,集中兵力前往山海關給吳三桂當後盾。

多爾衮是個政治精算師

四月二十二日,唐通和吳三桂激戰,雙方兵力差距不大,多爾衮是以長時間地作壁上觀,等待雙方消耗。在李自成即将攻下東西羅城和北翼城,吳三桂幾次派人殺出重圍向他求救的情況下,多爾衮估計雙方實力已大損,這才發兵進入山海關,坐收漁翁之利。

追殺農民軍李自成各部,也是吳三桂的5.3萬人在前,緊随其後的是三順王共帶2.6萬人跟進,最後才是八旗軍殿後收割。真正的滿洲八旗兵才不到十萬人,靠着這點力量,迅速收攏超過40萬降軍,逐漸統一全國。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軍自己的實力儲存得妥妥的,消耗戰全是漢人,最終坐穩統治。多爾衮的掐點,投入産出算的準準的。

第三件事情:對付黨争

明朝怎麼失敗的,明末黨争起了很大負作用,多爾衮肯定清楚的。清初迫于滿洲人口限制,又被迫大量啟用舊人,很多都是明末一些官場老油條,是以明末黨争立即在清初政局中反映出來,并與滿洲内部沖突糾纏在一起。

多爾衮是個政治精算師

順治初年開始,東林黨對閹黨沒了,但文官南北黨争又開始。順治二年七月,浙江道禦史吳達上疏彈劾閹黨餘孽,矛頭直指馮铨及其黨羽孫之獬等 。清廷内部漢人高層洪承疇、金之俊等均是南方人,全部暗中支援吳。多爾衮在充分考慮這些人的實力影響和死心塌地之後,為防止洪承疇等聯絡明朝舊員做大,決定借故打擊南派,避免朝中南方官員得勢,于清朝統治可能發生不利影響。多爾衮在朝中公開申斥了龔鼎孳,但僅将李森先革職,而對其他人并未深究。多爾衮通過雙方的鬥争更好地利用他們,借此達到他以漢治漢的目的。

通過這件事情的處理,基本上直到多爾衮死之前,黨争甚至整個漢人都沒有再做大之勢,範文程、洪承疇等都被壓得死死的,外藩的吳三桂等也不敢擡頭造次。

綜上可見,多爾衮在整個政治旋渦中的戰略目光非常高,而且最擅長掐準節奏,極限施壓,對手往往被他按得死死的。是以說,多爾衮就是一個真正的政治精算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