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則天對外的軍事措施是唐朝立國以來内外政策調整的結果

隋唐沿襲的是南北朝的政治體制,皇權不振是各王朝的通病。皇權不振,地方上各行其是,國力就無法得到充分整合。這種情形除非遇到雄主,才能駕馭得了國内的各種勢力,使得國勢強盛。可是這種基于人治的強盛伴随有偶然性,一旦新任皇帝沒有領袖魅力無法凝聚多數勢力——這在皇朝世襲制下是極容易出現的情形——地方勢力就會死灰複燃,架空皇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掌握在這些人手中。

唐高宗時遇到的問題就是關隴貴族集團勢力強大,他作為皇帝隻能是一個橡皮圖章一樣的傀儡。唐高宗借立武則天為皇後這件事分化瓦解了關隴軍事集團,實作了中央集權。後來高宗患病,武則天作為高宗的政治盟友,被推上了前台,成為了唐帝國執政。

武則天大力提拔寒門士子,發展科舉制,嚴重影響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他們抱起團來進行或明或暗的抵抗,甚至發動戰争。武則天為了控制事态發展,隻能任用酷吏,采用嚴刑峻法,對國内的異己勢力進行清洗。這樣一折騰,前前後後就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将名帥,導緻唐軍的戰鬥力明顯下滑。

同時,由于唐朝在高宗時疆域達到了最廣,唐朝皇帝以關中之衆而争衡天下的府兵制逐漸瓦解,這一方面是由于均田制被破壞,同時也是由于征戰地域範圍太廣,朝廷更加需要職業化的軍隊來進行作戰任務了。是以,缺少了經濟基礎和能力、意願的府兵制在高宗時就已經面臨崩壞的局面,出現了很多良家子不願意出征,甚至花錢讓别人代自己出征的事。據說,“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即由那時而來。

武則天對外的軍事措施是唐朝立國以來内外政策調整的結果

李治

在遭到了世家大族的軟抵抗之後,武則天朝中看似人才濟濟,實際出戰時卻沒有多少能用之人。武則天寄予厚望的寒門士子的成材率太低,無法完全替代世家大族的人才隊伍。在活字印刷術沒有普及的時代,學習成本的高昂使得普通人難以求學。充斥着朝廷官僚隊伍的,還是那些與世家大族有盤根錯節的關系的群體。

是以,在武則天稱帝前後,她實際上是沒有辦法調動得了帝國的全部能量對外征戰的,甚至她還不得不特意限制這種外戰的欲望。因為對外戰争能夠塑造威望,卻同時也能夠被野心家利用,進而造成更大的政治危機。武則天執政過程的女性為帝,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需要用時間來過渡,一定要穩定大于一切。

是以,不管是客觀事實上的,還是主觀意願上的,武則天此時都選擇了一種務實的态度,避免對外浪戰。即便如此,武則天時期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到了武則天執政後期,随着統治的逐漸穩固,唐軍的戰鬥力得到提升,在戰場上的劣勢又被逆轉了。後來,在武則天朝的軍事經驗基礎上,唐朝發展出節度使的制度,再次實作對周邊各族武裝的壓制。

武則天對外的軍事措施是唐朝立國以來内外政策調整的結果

裴行儉

在西北,唐朝與吐蕃為争奪西域烽煙不息,安西四鎮時置時罷,高宗啟用裴行儉經略西域,于調露元年(679年)重置四鎮。垂拱三年(687年),正當武後忙于篡位時,吐蕃又占領了安西四鎮,其前鋒直達敦煌。武後稱帝後的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率軍收複安西四鎮,并遣軍常駐,進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複争奪的局面。

在北方,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本來已經被滅,唐高宗在位時期突厥複興。調露元年(679年)十月,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和唐朝重新爆發了戰争,雙方互有勝敗。武則天稱帝前,抗擊突厥的大将程務挺因替裴炎申辯被武則天殺死,突厥的入侵更加猖獗。武則天時,在黃河之外設定軍鎮,将突厥勢力趕出漠南了地區。唐玄宗時,趁着突厥内讧,聯合回纥攻滅了後突厥汗國。

武則天對外的軍事措施是唐朝立國以來内外政策調整的結果

武曌

在東北,武則天時期契丹崛起,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因營州都督趙文翙暴虐無道,契丹人松漠都督李盡忠,和舊城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周,進攻河北地區。武則天三次派兵讨伐,損兵折将,屢敗屢戰,最後在奚和突厥幫助下徹底平定了東北地區。契丹人的崛起是以被推遲了200多年。

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于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于安西都護府,再次鞏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的管轄。

綜上,武周帝國對外軍事實際上唐朝立國以來内外政策調整的結果,不管結果如何,把這一切歸咎于武則天執政是不夠客觀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