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则天对外的军事措施是唐朝立国以来内外政策调整的结果

隋唐沿袭的是南北朝的政治体制,皇权不振是各王朝的通病。皇权不振,地方上各行其是,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整合。这种情形除非遇到雄主,才能驾驭得了国内的各种势力,使得国势强盛。可是这种基于人治的强盛伴随有偶然性,一旦新任皇帝没有领袖魅力无法凝聚多数势力——这在皇朝世袭制下是极容易出现的情形——地方势力就会死灰复燃,架空皇权,甚至皇帝的废立都掌握在这些人手中。

唐高宗时遇到的问题就是关陇贵族集团势力强大,他作为皇帝只能是一个橡皮图章一样的傀儡。唐高宗借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分化瓦解了关陇军事集团,实现了中央集权。后来高宗患病,武则天作为高宗的政治盟友,被推上了前台,成为了唐帝国执政。

武则天大力提拔寒门士子,发展科举制,严重影响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抱起团来进行或明或暗的抵抗,甚至发动战争。武则天为了控制事态发展,只能任用酷吏,采用严刑峻法,对国内的异己势力进行清洗。这样一折腾,前前后后就杀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帅,导致唐军的战斗力明显下滑。

同时,由于唐朝在高宗时疆域达到了最广,唐朝皇帝以关中之众而争衡天下的府兵制逐渐瓦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均田制被破坏,同时也是由于征战地域范围太广,朝廷更加需要职业化的军队来进行作战任务了。因此,缺少了经济基础和能力、意愿的府兵制在高宗时就已经面临崩坏的局面,出现了很多良家子不愿意出征,甚至花钱让别人代自己出征的事。据说,“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即由那时而来。

武则天对外的军事措施是唐朝立国以来内外政策调整的结果

李治

在遭到了世家大族的软抵抗之后,武则天朝中看似人才济济,实际出战时却没有多少能用之人。武则天寄予厚望的寒门士子的成材率太低,无法完全替代世家大族的人才队伍。在活字印刷术没有普及的时代,学习成本的高昂使得普通人难以求学。充斥着朝廷官僚队伍的,还是那些与世家大族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的群体。

所以,在武则天称帝前后,她实际上是没有办法调动得了帝国的全部能量对外征战的,甚至她还不得不特意限制这种外战的欲望。因为对外战争能够塑造威望,却同时也能够被野心家利用,从而造成更大的政治危机。武则天执政过程的女性为帝,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需要用时间来过渡,一定要稳定大于一切。

所以,不管是客观事实上的,还是主观意愿上的,武则天此时都选择了一种务实的态度,避免对外浪战。即便如此,武则天时期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到了武则天执政后期,随着统治的逐渐稳固,唐军的战斗力得到提升,在战场上的劣势又被逆转了。后来,在武则天朝的军事经验基础上,唐朝发展出节度使的制度,再次实现对周边各族武装的压制。

武则天对外的军事措施是唐朝立国以来内外政策调整的结果

裴行俭

在西北,唐朝与吐蕃为争夺西域烽烟不息,安西四镇时置时罢,高宗启用裴行俭经略西域,于调露元年(679年)重置四镇。垂拱三年(687年),正当武后忙于篡位时,吐蕃又占领了安西四镇,其前锋直达敦煌。武后称帝后的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派王孝杰率军收复安西四镇,并遣军常驻,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在北方,东突厥在唐太宗时期本来已经被灭,唐高宗在位时期突厥复兴。调露元年(679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和唐朝重新爆发了战争,双方互有胜败。武则天称帝前,抗击突厥的大将程务挺因替裴炎申辩被武则天杀死,突厥的入侵更加猖獗。武则天时,在黄河之外设置军镇,将突厥势力赶出漠南了地区。唐玄宗时,趁着突厥内讧,联合回纥攻灭了后突厥汗国。

武则天对外的军事措施是唐朝立国以来内外政策调整的结果

武曌

在东北,武则天时期契丹崛起,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因营州都督赵文翙暴虐无道,契丹人松漠都督李尽忠,和旧城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反周,进攻河北地区。武则天三次派兵讨伐,损兵折将,屡败屡战,最后在奚和突厥帮助下彻底平定了东北地区。契丹人的崛起因此被推迟了200多年。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再次巩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综上,武周帝国对外军事实际上唐朝立国以来内外政策调整的结果,不管结果如何,把这一切归咎于武则天执政是不够客观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