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仁政首先是對官員的仁政,對官員風聞言事并非壞事

康熙被定性為“仁政愛民”的典型,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永不加賦”。其實,“永不加賦”更多的是一種“真誠”的政治姿态,用以收拾人心,直到乾隆年間才真正地實作,雖然永不加賦,但可以加别的稅賦嘛。

康熙“仁政”,更多的是對官員的關愛

康熙清醒地認識到:漢人的政權運作體系和做事方式方法,将成為政權生存的基礎;旗人則是這種政權生存的保衛者。是以,康熙對于這兩方勢力進行了有效地整合。

然而,康熙皇帝表面上做了六十一年的皇帝,實際上,康熙前三十年的時間,都是在為了保衛皇權而鬥争着。後三十一年,才真正地将治國安民放在核心位置,并有時間和充分能力,按照自己的意志治理國家。

康熙仁政首先是對官員的仁政,對官員風聞言事并非壞事

康熙八年之前鳌拜親政,康熙十二年到康熙二十年的三藩之亂,二十七年的南北黨争等等,都對皇權産生威脅。由此,康熙采用了曆史上的皇帝們的一貫手法——重才不重德。

在吏治整頓上,康熙比其父親順治差了很遠。從這個意義上說,康熙朝在走下坡路,但萬事萬物不能割裂開來。

雖然吏治在逐漸腐化,但因為民間百姓的生活在逐漸安定,以及康熙在有關民生政策上的措施開展,吏治腐敗的速度低于民間百姓對安定生活追求并實作的速度,康熙朝仍然處于上升狀态。

在吏治創新上,康熙基本上屬于守成并沒有多大的創新,亮點不多

康熙對上訪制度的極端——告禦狀,雖然比較支援,也對風聞言事表示肯定。但在其随着統治穩固愈發排斥了。在這個問題上,有些需要我們說明一下。比如“風聞言事”被現在的人諷刺、否定,但是,站着說話不腰疼。古代社會,沒有現在的先進偵查手段,你讓監察官員怎麼做?

“風聞言事”曆史非常悠久,兩晉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制度性規範。風聞包括歌謠、民謠、謠言、诽謗等。這裡的謠言是指民間對于政府、政治的評論,并無貶義。

康熙仁政首先是對官員的仁政,對官員風聞言事并非壞事

什麼叫做“風聞言事”?

王安石對此進行解釋:許風聞言事者,不問其言所從來,又不責之必實,若他人言不實,即得誣告及上書詐不實之罪;谏官、禦史則雖失實亦不加罪,此是許風聞言事。

簡單地說就是:不管你的消息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隻要是有關官員經濟、生活作風等方面的問題就可以彈劾。即使後來證明是虛假的,那麼,彈劾官員也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

也不是所有官員都可以進行風聞言事,隻有監察官員可以。在三國時期,魏國就規定隻有禦史才能夠執行此種權力。明清時期則是六科給事中、各道監察禦史。除了禦史外,一切舉報都要走正常正規途徑,而且舉報不實就會受到懲處,更不允許匿名舉報。

“風聞言事”為何在晚明出現那麼大的問題

之前,許多人常以晚明言官把官場弄得烏煙瘴氣、互相攻诘、甘為政争的工具。但是,問題有二:

康熙仁政首先是對官員的仁政,對官員風聞言事并非壞事

一:晚明官場已經徹底腐敗,作為官僚體系中的部分,禦史言官也不能免俗。是以,這并非風聞言事這項制度出了問題,而是整個晚明官場出了問題。禦史言官也僅僅是官場的一員,盡管他們是捍衛官場風氣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整個官場出了問題,言官自然不會獨善其身。

二:風聞言事有利于提前介入,可以使案情更快明了,将危害性降到最低。

因為,凡是貪腐的事情必然較為保密,如果沒有内部人員舉報很難偵查得知。然而,風聞言事這種事情其實就是空穴來風,或者是行賄受賄、貪腐的相關者無意間走漏了風聲被人知道,或者是見證了龌龊之事發生過程的人,或者是其他一些情況,這些人通過小道消息,在茶館酒肆、在戲院書館有意或無意中透露出去,進而形成街頭巷尾的談資、童謠等。

由此,作為風憲官的禦史們自然要上報,這是他們的職責,更是反貪腐的一種手段。即使現代社會,如果檢察機關、紀檢人員聽到群衆大面積的談論某人貪腐,難道不主動介入嗎?

當然,這種風聞言事,也可能是一種打擊報複。但隻要認真執法、嚴格執法,就可以得到控制,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社會這一制度一直存在的根本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