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到底改沒改康熙遺诏?曆史懸案有答案了!

一直以來,民間流傳着一個疑問:清朝雍正皇帝是不是改了親爹康熙的遺诏,才得以順利登上皇位?前不久,随着北京市一場展覽的舉行,這個懸案終于有了答案。

在《中國檔案珍品展》上,不僅展出了當年康熙皇帝的傳位遺诏(複制品),還有清代呼蘭府《婚姻辦法》(複制品)、清初滿文木牌(複制品)等等。而在那些珍貴檔案的背後,也是一段又一段塵封的故事和曆史。

雍正到底是不是靠篡改遺诏繼位?

前幾年,“四爺”雍正在古代皇帝裡可謂相當“出圈”,幾部熱門影視劇裡都有他的身影。不過,在雍正繼位的問題上,民間和野史傳聞很多。

雍正到底改沒改康熙遺诏?曆史懸案有答案了!

康熙皇帝傳位遺诏(複制品)。

王貞攝

有一個故事曾經非常流行,内容如下:雍正改了老爸康熙留下的遺诏,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于四子”,才擠走了兄弟,成功當上了皇帝。

實際上,壓根就沒這回事。

這次的珍品展上有一份珍貴的“康熙傳位遺诏”,長1.55米,寬0.8米,為卷軸式,關于傳位是這樣寫的: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這位“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诏書壓根沒有“傳位十四子”或“傳位于四子”這樣的字眼。王貞說,這份傳位诏書由滿文和漢文分别書寫一遍,滿文中“十”和“于”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沒有矯飾的可能。

有趣的是,康熙皇帝在上述遺诏中,一邊總結自己的一生,一邊吐槽工作累:“數十年來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耶?”“為君者勤劬一生了無休息之日。”

是以,這份《康熙傳位遺诏》證明,“雍正暗中加筆篡改康熙傳位遺诏”就是個傳聞罷了。

拿着“金書鐵券”,真能免死嗎?

《水浒傳》裡有個好漢柴進,家裡有一塊“丹書鐵券”,傳說可以免死。事實上,古代确實有這類東西,隻不過朝代不同,叫法可能不太一樣。在珍品展上,也有一塊明代“金書鐵券”。

“金書鐵券”,民間俗稱“免死牌“,是皇帝頒賜給功臣的特制檔案,受賜人及後代可以憑此赦減犯罪。

這塊明代的金書鐵券,是明英宗朱祁鎮賜給右軍都督府都督李文的。

雍正到底改沒改康熙遺诏?曆史懸案有答案了!

展出的明代“金書鐵券”(複制品)。

上官雲攝

這塊“鐵券”就是生鐵質地,半弧形,外觀有點像瓦片。它的重量是1300克,内容全部為古漢文,字型為顔體楷書,注明賜予李文“食祿一千石……免爾本身一次死”的特殊待遇。

為杜絕假冒僞劣産品,“鐵券”一般分為左右兩半,左半部分賜給功臣良将,右半部留藏于皇宮内府,如果有什麼異常,就把兩塊“鐵券”一對,便知真假。

不過,即便拿着“金書鐵券”,也未必能免死。

王貞說,這塊“鐵券”後面寫得很明白,其他類型的死罪可以免除持有者本身的罪過,但謀逆之罪不能赦免,依然要殺頭。

“鐵券上内容不一,有的是免個人罪責,有的是免家族罪責,有的是可以免除幾代罪責,都會寫明白。”王貞說,而且“鐵券”的使用還有後遺症,“如果使用了‘免死牌’,就不再給這人發工資,也就是停掉俸祿。”

“金榜”題名:

清代“金榜”長啥樣?

過去常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最後一件就是“金榜題名時”。封建社會,“金榜題名”幾乎是所有讀書人的願望。清代金榜是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标志性的檔案文獻,是清代科舉考試最進階——殿試的成績榜。

一份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大“金榜”,靜靜地待在展廳裡。它長19.26米,高0.825米,采用黃紙墨書,滿文、漢文兩種文字,年、月、日及騎縫處押“皇帝之寶”印。

雍正到底改沒改康熙遺诏?曆史懸案有答案了!

清代大“金榜”(複制品)。

“這是慈禧太後60歲生日時,開了一場恩科,額外讓天下讀書人考一場。”王貞介紹,與大金榜對應的,還有小金榜。大金榜文榜張貼在東長安門,武榜張貼在西長安門,時間是三天。小金榜則做成冊頁式樣,供皇帝禦覽,也不蓋“皇帝之寶”印章。

光緒二十年殿試大“金榜”的狀元是赫赫有名的張謇,他後來創辦了大生紗廠,成為近代著名的實業家。二甲第31名和37名分别是關冕鈞、陳昭常,兩人參加了京張鐵路的修建;二甲第63名是熊希齡,後來創辦了香山慈幼院。

當然,“中國檔案珍品展”上的有趣展品絕對不止這些。比如孫中山題詞手迹——“博愛”和中山陵檔案;中國目前儲存最完整、形成年代最久遠、尺寸最大的一幅古代世界地圖——《大明混一圖》,它還是最早描繪非洲的世界地圖。

此外,還有相當于皇家族譜的“皇室玉牒”,清軍入關前的滿文木牌,以及清代相當于“身份證”的綠頭牌、紅頭牌等等。其中,綠頭牌是妃子、秀女、大臣們使用。

“根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檔案7億5千餘萬卷件。”王貞說,這次選擇的展品包括唐、元、明、清、近代的珍貴檔案。

它們或記載某一重大曆史事件,或印證某一曆史史實,或記錄一段鮮為人知的秘聞轶事,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古代人的生活也仿佛跨越千年時空,展示在人們面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