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粟裕為何對智謀超群的諸葛亮評價不高?軍事專家一番話說出原因

戰神粟裕的背後(71)

上一節我們講到了李德用大縱深作戰的理論和指令性指揮的方法指揮紅軍,結果使紅軍損兵折将,有人要問,指令性指揮這樣不好,為何還會誕生指令性指揮呢?指令性指揮就沒有好處麼?

粟裕為何對智謀超群的諸葛亮評價不高?軍事專家一番話說出原因

指令性指揮和指導性指揮猶如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一樣,說到底就是對下級的行動要不要管得太死?其實任何一個機關群組織,對下級的管理永遠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管得太死,下級沒有幹事的動力和活力,管得太松就會各行其是,往往會出亂子。

雖然指令性指揮這個概念是在西方誕生的,但是中國早就有指令性指揮的實踐,而且比較非常成功,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劉備集團中,除了諸葛亮,其他大多數都如傻子般的存在,當手下将領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打開諸葛亮給的錦囊,裡面自會有妙計,隻要遵照執行即可。指令性指揮一旦成功,可以極大地提高将領的威望。比如火燒新野便是其中一例。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劉備請出山不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領兵10萬讨伐在南陽新野的劉備。謀士荀彧說:“劉備是個英雄,又有諸葛亮做軍師,不可輕敵。”

夏侯惇卻不服氣的說:“劉備不過是鼠輩罷了,我一定把他捉了來。”

張飛聽說夏侯惇殺來了,便對關羽說:“曹軍來了,派孔明前去迎敵便是了。”

粟裕為何對智謀超群的諸葛亮評價不高?軍事專家一番話說出原因

劉備問兩個弟弟迎敵之計,張飛說:“哥哥何不派孔明去?”

劉備批評張飛說:“孔明用智,兩弟逞勇,怎麼能胡亂推托呢?”

原來這時的關羽和張飛根本沒把諸葛亮放在眼裡,他認為一個文弱書生,在戰場上都沒有聞過血腥味也會打仗,不過劉備堅信諸葛亮決非等閑之輩,而諸葛亮知道關羽、張飛兩人肯定不聽排程,他便請劉備把劍印交給他。接着諸葛亮便告訴關羽和張飛按照自己的計劃一一派了任務。這一作戰指揮是典型的指令性指揮,手下将領按照計劃行動即可。

這時的諸葛亮基本沒有權威,是以關羽覺得奇怪,便譏笑孔明輕閑自在。孔明說:“我隻坐守縣城。”張飛也不服氣,但見孔明劍印在手,也無可奈何。

結果夏侯惇輕敵冒進,被趙雲引入博望坡峽谷。這時背後火光沖天,兩邊蘆葦也跟着燒了起來,曹軍被燒得人仰馬翻,又在關羽和張飛的率兵掩殺下丢盔卸甲,夏侯惇從小路拼死逃走。

劉備軍隊大勝而回。在這一戰中,關羽、張飛完全按照諸葛亮的指令行事,結果大獲全勝,兩人對諸葛亮的輕視一掃而光,經此一戰,兩人對諸葛亮的才智佩服五體投地。是以兩人回營後見到諸葛亮下馬便拜,諸葛亮一時樹立了無比的權威。

粟裕為何對智謀超群的諸葛亮評價不高?軍事專家一番話說出原因

是以從樹立權威的角度講,指令性指揮的效果要比指導性指揮的效果強得多。

指令性指揮有一個前提條件:統帥都是千年難得一遇的天才,而手下将領多數都是沒有頭腦的傻子。是以指令性指揮經常排斥手下的軍事才能,一旦手下的軍事才能越過統帥容忍的範圍,必遭不測,比如大将魏延。

對于魏延的才能,《三國志》本傳的記錄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也就是善于練兵,非常勇猛。《銀河英雄傳說》中有一句評價“能讓士兵們鬥志昂揚的就稱為名将”,而在古代要讓士兵們鬥志昂揚,無過于平時訓練有素、恩義相結,打仗有智謀,再加上主将自己舍生忘死地以身作則了。從這一點上,魏延可以稱為不折不扣的名将。

然而這樣一位厲害人物,諸葛亮為何認為魏延有反骨呢?根本的原因還是魏延的軍事才能超越了諸葛亮容忍的範圍,諸葛亮臨終前在五丈原召開了“退兵”會議,魏延當時是僅次于諸葛亮的蜀漢軍中的第二号人物,專門負責對外作戰,可是所謂的“退兵”會議,居然破天荒地沒有讓魏延參與。

這顯然是諸葛亮特别安排的,根本原因是魏延不同意退兵。諸葛亮的思路:對于有才能的軍事将領,如果壓不住,就必須随自己駕鶴西去。是以諸葛亮死後,魏延與楊儀發生沖突,并且落入了諸葛亮生前就設下的圈套,讓早就在魏延身邊當卧底的馬岱給殺了。魏延的死就死在自己太聰明身上,但是又沒能聰明到突破到諸葛亮設下的陷阱。

粟裕為何對智謀超群的諸葛亮評價不高?軍事專家一番話說出原因

正因如此,而粟裕作為我軍著名的軍事将領,對諸葛亮的評價卻非常低。根據粟裕的秘書鞠開回憶,在一次作戰會議上,粟裕給各級指揮員講如何進行大兵團作戰的籌劃、組織與協調,當論述大兵團如何實施殲滅戰時,一位軍事指揮員問粟裕,諸葛亮是不是軍事家?

粟裕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是”。

粟裕的回答令在座的各級指揮員面面相觑,粟裕的回答很令他們意外,卻也令人眼睛一亮,因為諸葛亮在中國可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更被很多人認為是神一般的存在。

粟裕認為:即使按《三國演義》的描寫,他最主要打過兩次勝仗,也就是“兩把火”:火燒新野,火燒赤壁。而後一把火還是周瑜燒的。六出祁山,當時魏強蜀弱,而他采取正面推進,相持的辦法,他又不會用迂回、包圍、分割的辦法打殲滅戰,怎麼能以弱勝強呢?是以說,諸葛亮不是軍事家。

粟裕的話雖然不多,但是一下子就說出了本質,而事實也是如此。諸葛亮為什麼不用迂回、包圍、分割等辦法呢?因為這些戰術很多時候需要手下将領發揮主觀能動性,也就是需要指導性指揮的方式,而諸葛亮擅長的是指令性指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諸葛亮并不相信手下的才能,也不相信手下人的忠心,比如對于魏延,如果給他一隊人馬,萬一他不聽指揮,帶兵投敵或者自行其是怎麼辦?

粟裕為何對智謀超群的諸葛亮評價不高?軍事專家一番話說出原因

粟裕為何對智謀超群的諸葛亮評價不高?對此,有一位軍事專家一番話說出原因:諸葛亮是被神化了的人物,其軍事指揮過于刻闆,而且在培養人才方面非常欠缺,是以才有“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

而指導性指揮則是要充分發揮各級的軍事才能,因為上級隻規定目标,規定一些原則,甚至原則都是模糊的。我軍出色的指揮員往往都是指導性指揮的大師,林彪就是其中一位。

比如在遼沈戰役中,我軍攻克錦州後,立即将目光瞄向了國民黨軍的西進兵團。西進兵團又稱廖耀湘兵團,總兵力十幾萬人,是國軍規模最大的一個兵團,下轄6個軍,擁有國民黨五大王牌部隊中的兩個,廖耀湘本人更是“東北剿匪副總司令”,地位和實權僅次于總司令衛立煌。

如果能殲滅廖兵團,會造成東北國民黨軍的極大震動,大幅減少收複東北全境的難度。為了吃掉這口肥肉,林彪聚集了自己能聚集的所有兵力,手裡總共就10個縱隊,結果集中了足足9個縱隊,全速撲向廖耀湘。林彪最初定下的作戰方針是:“攔住先頭,拖住後尾,夾擊中間”。

但廖耀湘發現林彪主力動向後,立馬知道了我軍的意圖,開始迅速逃跑。廖兵團是機械化部隊,在東北平原上行軍速度極快,如果一心想逃跑,想徹底圍住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了不讓廖耀湘溜了,各縱隊全速前進,隻為了及早發現廖兵團行蹤,與敵接戰。

結果穿插速度太快,各部隊的位置急劇變動,以至于超過了指揮系統的負荷能力,我軍各縱隊的建制全都亂了,和廖兵團徹底攪在了一起,失去了統一指揮的能力。如果要恢複建制也容易,通過電台指定一個集結地點,隻需要一天多的時間能重建指揮鍊,但這樣的話,廖兵團也會跟着恢複指揮體系,甚至有可能就跑了。

粟裕為何對智謀超群的諸葛亮評價不高?軍事專家一番話說出原因

“各縱隊不必找師,師不必找團,團不必找營,大家都找廖耀湘就行!”

這個指令總結起來就是:都給我去活捉廖耀湘,具體手段和方法你們自己定,我不管了。也就是變指令性指揮變指導性指揮,隻給這次作戰的任務,不規定完成任務的手段和方法,結果東北野戰軍的參戰部隊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想往哪穿插就往哪穿插,想打誰就打誰,各級指揮員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極大釋放,各部隊的作戰能力得到極大釋放。

當時還有一道指令 “不要休息,不要睡覺,哪裡有槍聲,就往哪裡打。”

因為林彪的指導性指揮,引發了一場戰争奇觀。曾任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第7師政治部主任的劉振華回憶:

“到處都是敵人,到處也都有我們的人。敵軍10萬人馬從此亂成一團。戰後,6縱兩個排抓獲2000名俘虜,竟有5個軍9個師的番号。”

10月26日到28日,廖耀湘的10多萬人全部被殲滅,無一漏網。

粟裕為何對智謀超群的諸葛亮評價不高?軍事專家一番話說出原因

關于指令性指揮和指導性指揮,有人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從國小到中學是指令性指揮,老師把學習計劃安排得死死的,學生基本沒有時間控制權,越是重點中學越是這樣,隻要能跟上老師的計劃,成績都不會差。而上了大學和研究所學生之後,基本是指導性指揮,給你一個學分标準,除了必修課程,剩下還需要修哪些課老師不管,隻要拿到需要的學分即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