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粟裕为何对智谋超群的诸葛亮评价不高?军事专家一番话说出原因

战神粟裕的背后(71)

上一节我们讲到了李德用大纵深作战的理论和指令性指挥的方法指挥红军,结果使红军损兵折将,有人要问,指令性指挥这样不好,为何还会诞生指令性指挥呢?指令性指挥就没有好处么?

粟裕为何对智谋超群的诸葛亮评价不高?军事专家一番话说出原因

指令性指挥和指导性指挥犹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说到底就是对下级的行动要不要管得太死?其实任何一个单位和组织,对下级的管理永远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管得太死,下级没有干事的动力和活力,管得太松就会各行其是,往往会出乱子。

虽然指令性指挥这个概念是在西方诞生的,但是中国早就有指令性指挥的实践,而且比较非常成功,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刘备集团中,除了诸葛亮,其他大多数都如傻子般的存在,当手下将领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打开诸葛亮给的锦囊,里面自会有妙计,只要遵照执行即可。指令性指挥一旦成功,可以极大地提高将领的威望。比如火烧新野便是其中一例。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不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兵10万讨伐在南阳新野的刘备。谋士荀彧说:“刘备是个英雄,又有诸葛亮做军师,不可轻敌。”

夏侯惇却不服气的说:“刘备不过是鼠辈罢了,我一定把他捉了来。”

张飞听说夏侯惇杀来了,便对关羽说:“曹军来了,派孔明前去迎敌便是了。”

粟裕为何对智谋超群的诸葛亮评价不高?军事专家一番话说出原因

刘备问两个弟弟迎敌之计,张飞说:“哥哥何不派孔明去?”

刘备批评张飞说:“孔明用智,两弟逞勇,怎么能胡乱推托呢?”

原来这时的关羽和张飞根本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他认为一个文弱书生,在战场上都没有闻过血腥味也会打仗,不过刘备坚信诸葛亮决非等闲之辈,而诸葛亮知道关羽、张飞两人肯定不听调度,他便请刘备把剑印交给他。接着诸葛亮便告诉关羽和张飞按照自己的计划一一派了任务。这一作战指挥是典型的指令性指挥,手下将领按照计划行动即可。

这时的诸葛亮基本没有权威,所以关羽觉得奇怪,便讥笑孔明轻闲自在。孔明说:“我只坐守县城。”张飞也不服气,但见孔明剑印在手,也无可奈何。

结果夏侯惇轻敌冒进,被赵云引入博望坡峡谷。这时背后火光冲天,两边芦苇也跟着烧了起来,曹军被烧得人仰马翻,又在关羽和张飞的率兵掩杀下丢盔卸甲,夏侯惇从小路拼死逃走。

刘备军队大胜而回。在这一战中,关羽、张飞完全按照诸葛亮的指令行事,结果大获全胜,两人对诸葛亮的轻视一扫而光,经此一战,两人对诸葛亮的才智佩服五体投地。所以两人回营后见到诸葛亮下马便拜,诸葛亮一时树立了无比的权威。

粟裕为何对智谋超群的诸葛亮评价不高?军事专家一番话说出原因

所以从树立权威的角度讲,指令性指挥的效果要比指导性指挥的效果强得多。

指令性指挥有一个前提条件:统帅都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天才,而手下将领多数都是没有头脑的傻子。所以指令性指挥经常排斥手下的军事才能,一旦手下的军事才能越过统帅容忍的范围,必遭不测,比如大将魏延。

对于魏延的才能,《三国志》本传的记录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也就是善于练兵,非常勇猛。《银河英雄传说》中有一句评价“能让士兵们斗志昂扬的就称为名将”,而在古代要让士兵们斗志昂扬,无过于平时训练有素、恩义相结,打仗有智谋,再加上主将自己舍生忘死地以身作则了。从这一点上,魏延可以称为不折不扣的名将。

然而这样一位厉害人物,诸葛亮为何认为魏延有反骨呢?根本的原因还是魏延的军事才能超越了诸葛亮容忍的范围,诸葛亮临终前在五丈原召开了“退兵”会议,魏延当时是仅次于诸葛亮的蜀汉军中的第二号人物,专门负责对外作战,可是所谓的“退兵”会议,居然破天荒地没有让魏延参与。

这显然是诸葛亮特别安排的,根本原因是魏延不同意退兵。诸葛亮的思路:对于有才能的军事将领,如果压不住,就必须随自己驾鹤西去。所以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发生冲突,并且落入了诸葛亮生前就设下的圈套,让早就在魏延身边当卧底的马岱给杀了。魏延的死就死在自己太聪明身上,但是又没能聪明到突破到诸葛亮设下的陷阱。

粟裕为何对智谋超群的诸葛亮评价不高?军事专家一番话说出原因

正因如此,而粟裕作为我军著名的军事将领,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非常低。根据粟裕的秘书鞠开回忆,在一次作战会议上,粟裕给各级指挥员讲如何进行大兵团作战的筹划、组织与协调,当论述大兵团如何实施歼灭战时,一位军事指挥员问粟裕,诸葛亮是不是军事家?

粟裕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是”。

粟裕的回答令在座的各级指挥员面面相觑,粟裕的回答很令他们意外,却也令人眼睛一亮,因为诸葛亮在中国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更被很多人认为是神一般的存在。

粟裕认为:即使按《三国演义》的描写,他最主要打过两次胜仗,也就是“两把火”: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而后一把火还是周瑜烧的。六出祁山,当时魏强蜀弱,而他采取正面推进,相持的办法,他又不会用迂回、包围、分割的办法打歼灭战,怎么能以弱胜强呢?所以说,诸葛亮不是军事家。

粟裕的话虽然不多,但是一下子就说出了本质,而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为什么不用迂回、包围、分割等办法呢?因为这些战术很多时候需要手下将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需要指导性指挥的方式,而诸葛亮擅长的是指令性指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并不相信手下的才能,也不相信手下人的忠心,比如对于魏延,如果给他一队人马,万一他不听指挥,带兵投敌或者自行其是怎么办?

粟裕为何对智谋超群的诸葛亮评价不高?军事专家一番话说出原因

粟裕为何对智谋超群的诸葛亮评价不高?对此,有一位军事专家一番话说出原因:诸葛亮是被神化了的人物,其军事指挥过于刻板,而且在培养人才方面非常欠缺,所以才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而指导性指挥则是要充分发挥各级的军事才能,因为上级只规定目标,规定一些原则,甚至原则都是模糊的。我军出色的指挥员往往都是指导性指挥的大师,林彪就是其中一位。

比如在辽沈战役中,我军攻克锦州后,立即将目光瞄向了国民党军的西进兵团。西进兵团又称廖耀湘兵团,总兵力十几万人,是国军规模最大的一个兵团,下辖6个军,拥有国民党五大王牌部队中的两个,廖耀湘本人更是“东北剿匪副总司令”,地位和实权仅次于总司令卫立煌。

如果能歼灭廖兵团,会造成东北国民党军的极大震动,大幅减少收复东北全境的难度。为了吃掉这口肥肉,林彪聚集了自己能聚集的所有兵力,手里总共就10个纵队,结果集中了足足9个纵队,全速扑向廖耀湘。林彪最初定下的作战方针是:“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击中间”。

但廖耀湘发现林彪主力动向后,立马知道了我军的意图,开始迅速逃跑。廖兵团是机械化部队,在东北平原上行军速度极快,如果一心想逃跑,想彻底围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不让廖耀湘溜了,各纵队全速前进,只为了及早发现廖兵团行踪,与敌接战。

结果穿插速度太快,各部队的位置急剧变动,以至于超过了指挥系统的负荷能力,我军各纵队的建制全都乱了,和廖兵团彻底搅在了一起,失去了统一指挥的能力。如果要恢复建制也容易,通过电台指定一个集结地点,只需要一天多的时间能重建指挥链,但这样的话,廖兵团也会跟着恢复指挥体系,甚至有可能就跑了。

粟裕为何对智谋超群的诸葛亮评价不高?军事专家一番话说出原因

“各纵队不必找师,师不必找团,团不必找营,大家都找廖耀湘就行!”

这个命令总结起来就是:都给我去活捉廖耀湘,具体手段和方法你们自己定,我不管了。也就是变指令性指挥变指导性指挥,只给这次作战的任务,不规定完成任务的手段和方法,结果东北野战军的参战部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想往哪穿插就往哪穿插,想打谁就打谁,各级指挥员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极大释放,各部队的作战能力得到极大释放。

当时还有一道命令 “不要休息,不要睡觉,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

因为林彪的指导性指挥,引发了一场战争奇观。曾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政治部主任的刘振华回忆:

“到处都是敌人,到处也都有我们的人。敌军10万人马从此乱成一团。战后,6纵两个排抓获2000名俘虏,竟有5个军9个师的番号。”

10月26日到28日,廖耀湘的10多万人全部被歼灭,无一漏网。

粟裕为何对智谋超群的诸葛亮评价不高?军事专家一番话说出原因

关于指令性指挥和指导性指挥,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从小学到中学是指令性指挥,老师把学习计划安排得死死的,学生基本没有时间控制权,越是重点中学越是这样,只要能跟上老师的计划,成绩都不会差。而上了大学和研究生之后,基本是指导性指挥,给你一个学分标准,除了必修课程,剩下还需要修哪些课老师不管,只要拿到需要的学分即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