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學良被囚禁54年,給周總理寫過兩封密信,1961年周總理回信16字

1936年12月25日,一輛汽車正向着機場方向疾馳。坐在車上的周總理内心十分焦急,生怕錯過了這趟飛往南京的飛機。然而等周總理終于到達機場時,張學良和蔣介石夫婦去往南京的飛機已經起飛了。

一到達南京,張學良就被蔣介石軟禁,開始了長達54年的幽囚生活。

每當周總理回憶起這件事時,内心都充滿了心疼與自責。要是那天自己能早一點到機場,成功攔住陪同蔣介石回南京的張學良,他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遭遇。

在被軟禁的54年裡,張學良曾給周總理寫過

兩封密信

,收到信的周總理看後激動不已。

那麼張學良為何被蔣介石軟禁了長達54年呢?他在給周總理的兩封密信裡又寫了些什麼呢?

要想知道少帥張學良為什麼會被蔣介石軟禁長達54年,這還要從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說起。

張學良被囚禁54年,給周總理寫過兩封密信,1961年周總理回信16字

囚禁中的張學良,于台灣清泉

扣留老蔣 遭到報複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臨潼扣留了從南京來陝西督戰的蔣介石和多名國民黨高官,這場

“西安事變”

震驚了中外。

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對扣留之事心中有愧的張學良不顧楊虎城的勸阻,執意護送蔣介石夫婦登上了傳回南京的飛機。次日,一行人順利抵達南京。對扣留自己一事非常氣憤的蔣介石為了“懲戒”張學良,立馬把他軟禁了起來。

那麼張學良為何要在西安扣留蔣介石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陽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我國東北三省被日軍武力侵占,群眾苦不堪言,而日本的侵華步伐還在不斷加快,抗日救亡已經迫在眉睫。我黨出于抗日的需要,積極地呼籲和國民黨聯合抗日。

1935年8月1日, 我黨草拟

《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戰,聯合抗日,10月1日正式發表。12月,又在瓦窯堡會議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12月9日,北平的愛國學生舉行了抗日救亡的遊行示威。呼籲人們積極抗日,保衛國家。這迅速得到全國學生的響應,各界愛國人士也紛紛聲援,呼籲

“停止内戰,一緻抗日”。

“停止内戰,聯合抗日”已成為全國群眾對國共兩黨的共同期許。

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國民政府卻置民族危機于不顧,竟提出

“攘外必先安内”

,先“剿共”後抗日的荒唐主張。

張學良被囚禁54年,給周總理寫過兩封密信,1961年周總理回信16字

蔣介石

這一舉動引起了許多愛國人士的不滿和反對,其中就包括

時任西北剿總副司令的張學良。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從南京飛到西安,指令進剿紅軍。張學良立馬就當面提出反對,并勸導蔣介石停止内戰與共産黨聯合抗日,但遭到了拒絕。12月,張學良對蔣介石又陸續進行了多次勸谏,但都無功而返。

考慮到民族大義和百姓安危,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最終發動“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和多名國民黨高官。随後,張學良向蔣介石提出了抗日救國的八項主張,逼蔣抗日。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的共同努力下,蔣介石最終同意了

“停止内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

張學良和楊虎城的努力成功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大大鼓舞了人們的抗日熱情。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雖然最後因扣留一事被蔣介石報複,被軟禁了

長達54年

。但張學良從未是以後悔過。這份無悔來源于他為國為民的滿腔熱血。

那麼張學良這份為國為民的情懷來自于哪裡呢?讓我們把目光放到張學良的成長曆程上。

受父熏陶 愛國愛民

1901年6月3日,張學良在父母逃亡的馬車上發出了降臨人世間的第一聲啼哭。

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出身貧困,但最終憑借着自身實力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割據東北,他對孩子們的要求也很嚴格。

作為家裡的長子,有

“民國四大美男”

之稱的張學良從小就長得聰穎可愛,惹人喜歡。張作霖對這位長子也是寄予厚望,對他更加嚴格要求。虎父無犬子,張學良在父親的嚴苛要求下不但沒有退卻,反而格外努力。

張學良被囚禁54年,給周總理寫過兩封密信,1961年周總理回信16字

張學良

1920年,19歲的張學良就以

“炮兵科第一名”

的優異成績順利畢業,随後順利晉升為

陸軍上将

1928年6月4日,54歲的張作霖因“不配合”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不滿。在乘坐火車時被日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不治身亡。

雖然一代枭雄張作霖就這麼倉促地離開了,但長子張學良已經順利成長為一位愛國愛民的好少年。也正是這份愛國愛民的熱情支撐着張學良在當時的情況下做出了發動“西安事變”的選擇。

這份熱情也讓身處不同陣營的張學良和周總理結為了“特别的”摯友。那麼張學良和周總理是怎麼相識的?又是怎麼成了一對特别的知己呢?

與君初識 相見恨晚

1936年4月9日,38歲的周總理針對“聯蔣抗日”一事在延安的一個教堂裡接見了張學良。這也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

但初次見面時,張學良就感受到了周總理非凡的人格魅力和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是以在跟周總理會談時覺得分外親切,非常對脾氣。

張學良被囚禁54年,給周總理寫過兩封密信,1961年周總理回信16字

周總理

會談結束後,張學良曾興奮地對下屬說:

“我跟周恩來真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啊!太聊得來了”。

不僅是張學良覺得相見恨晚,周總理在會談後對張學良也是由衷欣賞。

對于張學良這份為國為民的深明大義和非凡的勇氣,周總理十分敬佩。結束會談後,周總理還托劉鼎轉交給張學良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座談竟夜,快慰平生”

。這是周總理對張學良的高度評價。

同樣為國為民而着想的兩個人通過這次會談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結成了一段特殊而珍貴的友誼。

周總理和張學良的第二次見面是在“西安事變”期間。

張學良和周總理等人經過共同努力,最終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這是民族之幸,也是群眾之幸。

但周總理沒有想到,這才剛剛和張學良第二次見面,卻是二人的永别。

雖然張學良恢複自由身時周總理已經去世,兩人再也沒能見面。但在軟禁期間,張學良曾設法給知己周總理寫去兩封密信,周總理看後十分激動。這些信件也成為了兩人友情的珍貴見證和紀念。

那麼張學良是什麼時候給周總理寫的信呢?在信裡又說了些什麼呢?

張學良被囚禁54年,給周總理寫過兩封密信,1961年周總理回信16字

第一封密信

張學良給周總理的第一封密信寫于

1937年。

1937年,被軟禁的張學良被嚴密監視,失去了人身自由,也很少有機會向外界傳遞信件。

這一天, 機會來了。張學良的部下

何柱國

受到顧祝同的邀請來溪口探望張學良。張學良趁着劉乙光等看守不注意,迅速把給周總理寫的一封密信偷偷塞給了何柱國,讓他轉交給周總理。

根據收錄的資料,密信内容大緻如下:“柱國兄來談,悉兄一本初衷,以大無畏精神綏此危局,猶對東北同人十分維護,弟聞之甚感。紅軍同人種種舉措,使人更加欽佩。弟目下閑居讀書,一切甚得,請勿遠念。凡有利于國者,弟一本初衷,決不顧及個人利害。如有密便,盼有教我。并請代為向諸同仁緻敬意”。

在信裡,張學良表達了對周總理的感激和對紅軍的贊賞。

那麼為什麼張學良會在信裡寫下這樣的内容呢?

張學良被囚禁54年,給周總理寫過兩封密信,1961年周總理回信16字

挺身而出 避免内亂

1937年張學良被軟禁後,蔣介石派出重兵對張學良上司的東北軍進行施壓。群龍無首的東北軍面對施壓産生了分化,

一部分接受了蔣介石換防的要求;另一部分“少壯派”則堅決抵制,要求釋放張學良,不釋放就和國民黨中央軍決一死戰。

2月2日,“少壯派”發動了兵變,槍殺了王以哲等東北軍将領。西安一片混亂,東北軍很可能面臨着自相殘殺的慘痛局面。得知情況的張學良非常擔心東北軍,也擔憂内亂會影響到抗日統一戰線。因而多次寫信告訴部下要以大局為重,避免内亂。但效果不大。

在這個混亂不堪的情況下,周總理挺身而出,親自去王以哲家裡吊唁。

經過反複勸說和安撫,平息了憤怒,最終避免了一場内亂的發生。

因而得知周總理為西安所做的努力後,張學良分外感動。心中十分感激周總理。

而張學良之是以欽佩紅軍是因為當時有許多東北軍官兵想要加入紅軍,但都被周總理拒絕了。他認為此時東北軍正是困難的時候,不能趁人之危,借此擴大自己的勢力。張學良知道這件事後,内心深為感動,對紅軍的所作所為也非常敬佩。

第二封密信

張學良給周總理的第二封密信寫于

1946年。

1946年4月,莫德惠奉蔣介石之命到貴州去探望被軟禁的張學良。張學良趁着這個機會,讓莫幫忙把第二封密信帶給了周總理。

出于謹慎,這封信上沒有寫收信人和寄信人。但張學良稱呼周總理為

“兄”

張學良被囚禁54年,給周總理寫過兩封密信,1961年周總理回信16字

信中内容大緻如下:“别來十年,時為想念,(兄)當有同感。現日寇已驅出,實為最快心之事。爾來兄又奔走國事,再做紅娘,願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視想也。近日友人慘死,數難聞之,為之一痛,隻心吊而已。良一切尚好,勿念,餘不盡一。”

在這短短的幾十字裡,包含了張學良的三種情感:

抗戰結束 無比喜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我國軍民曆經艱難的14 年,最終取得了抗日戰争的勝利。在張學良的心裡一直把日寇視為不可原諒的仇敵,因而才會不惜扣留老蔣,逼蔣抗日。如今日寇被驅逐出國,張學良自然感到無比激動和喜悅。

寄予希望 期待和平

抗戰結束後,毛主席主張和平解決國家統一的問題,不惜冒着風險去重慶和蔣介石進行談判。

而張學良深知和平來之不易,為了人民不再遭受戰争的折磨,張學良希望周總理可以繼續奔走,促進國家的和平統一。

友人慘死 心中痛惜

在被軟禁時,張學良的友人王若飛、葉挺因飛機失事而不幸遇難,

國民黨反動派還殘害了許多愛國志士,而這其中就包括張學良的朋友。友人的慘死不禁讓張學良内心十分痛惜。見字如面,在張學良寫給周總理的信裡,一字一句都是對國家、對人民的關心。周總理讀後自然感同身受,激動不已。

總理回信 鼓勵關心

在張學良被軟禁的日子裡,周總理也時刻記挂着這位友人。他也曾進行過各種努力,希望張學良能得到釋放,但都沒有成功。無奈之下,隻能托人給友人寄去信件,對張學良進行鼓勵和關心。

解放戰争後,蔣介石反動集團敗逃台灣,張學良也從大陸被帶到了台灣,繼續軟禁。

1961 年,周總理托人給張學良帶去了一封信。信上寫着

:“為國珍重,善自養心,前途有望,後會可期”。

張學良被囚禁54年,給周總理寫過兩封密信,1961年周總理回信16字

雖然由于當時情況的特殊性,這封信輾轉幾次才交給了張學良。但每次回憶起這封信時,張學良都能感受到周總理對自己的殷切鼓勵和深深的牽挂。

小結:

少帥張學良從小就有一顆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為了促成國共聯合抗日,不惜扣留蔣介石,逼蔣抗日。也正是這顆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讓他和周總理一見如故,成為了特别的知己。

在被蔣介石軟禁的長達54年裡,張學良還曾設法給周總理寄去信箋,聊訴衷腸。而周總理對張學良這位知己也是默默牽挂,寫信鼓勵。這份珍貴的革命友誼也将一直流傳後世,激蕩着後人的心靈。

正是由于張學良、周總理等革命者們懷着一顆為國為民之心而不斷努力,甚至不惜付出自由和生命,才換來了如今和平美好的環境。

我們應該将這份英勇牢記在心,常懷感恩,更要時常勉勵自己,不斷向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