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concession),指的是擁有行政和法律自治權的外國人居住地,通常是由2個國家簽訂章程後,才會設立租界。和割讓土地不同,租界地在名義上仍然屬于出租國。1845年11月15日,英國在中國上海設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塊租界,嚴重侵犯了我國的領土主權完整。

有了英國人開的惡頭,其他列強也紛紛“跟上”,自1845年到1902年,前後共27處租界(也有說37處、33處)在中國開啟,其中英國占了7處,日本占了5處,成為我國近代史的屈辱史,清政府也是以被诟病。
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其實清政府也曾挺直腰杆,在國外設立了一處租界,那便是北韓租借地。
1882年,北韓爆發了震驚朝外的壬午兵變,北韓高宗的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兵權成功奪權,想要搞複辟。清政府一看,這還得了?(此時的北韓,是清政府的藩屬國)立馬派兵前往北韓,并迅速平定兵變,拘捕大院君并将他押往中國。
但與此同時,日本也想從中分得一杯羹,并趁機削弱中國對北韓的管理權,于是也派兵幹涉北韓内政,面對強大的日本,北韓自然是沒話說,于是很快就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濟物浦條約》,其中包括駐軍的權利。清政府一聽,一百個不樂意,于是也讓北韓和自己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仁川華商租界章程》、《釜山華商租界章程》。
有了這些條約,清政府就可以在北韓境内協定關稅權等,接着就在北韓設立了仁川、釜山等幾個租界,這裡還有一件讓清政府特别“自豪”的事情,那就是租界一切建設費,都由北韓方承擔,就如同當年清政府承擔了上海英租界建設費那樣,早就憋屈多時的清政府,終于“揚眉吐氣”了一把。然而沒過多久,中日甲午戰争爆發,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這些租界,自然也被日軍占領。
随後日軍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确認北韓“獨立”,從此,清朝和北韓的宗藩關系宣布結束,故而這段曆史很快就被淹沒,是以時至今日,很多人都不知道清政府曾在國外設立過租界這件事。
1896年,北韓高宗在俄國的支援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改國号為“韓”,于是在2年後,北韓外交部大臣與清朝簽署《中韓通商條約》,徹底廢除了華商在北韓的居留地,不過還是允許華商在原仁川清租界内活動,後來,這裡發展成了“仁川唐人街”,并儲存至今,如今20000多名華僑仍然在這裡生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親自去看看。
參考資料:《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高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