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1年,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

錢鐘書先生曾說:如果不讀書,行萬裡路,也隻是一個郵差。

而當你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後,你就會更加明白,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旅遊。

1991年,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

中國當代的文學大家,除了莫言就是餘秋雨了,也有人說,餘秋雨是中國文壇裡面文筆最好的人,他的《文化苦旅》更是火遍大江南北!

那時《文化苦旅》基本上是處于極度暢銷的狀态,即使是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也出現了争讀餘秋雨的熱潮。

1991年,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

《文化苦旅》的創作并不是一帆風順,是用餘秋雨的裸辭換來的!

1991年,那時候餘秋雨還是上海戲劇學院的校長,是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也正處于文化教界的頂峰,在中國的戲劇節,餘秋雨出版了很多學術著作, 更是國家級戲劇專家,但就是這個時候,餘秋雨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從大學裸辭!

大家也都猜到了,像這樣的人物辭職那可不是鬧着玩的,他先後送出了23次辭職申請,前面的22次都被拒絕了,最後一次,餘秋雨搬出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這才得以辭職。

1991年,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

從此,這個享譽中内外的戲劇專家,就這樣成為了一名作家。

而餘秋雨辭職的原因就是想去西北找陽關!

為了尋找中華文化的靈魂,他穿行于曆史文化的時空隧道,像朝拜的行者,在探詢中遴癬體悟着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餘秋雨當時隻帶了一件行李,那就是一件破棉襖,隻想體驗“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

1991年,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

他到了西北,問當地的農民,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陽關在哪裡,别看現在陽關非常出名了,但是那時候,陽關隻不過是刻着“陽關遺址”這四個字的一個大墩字,周圍全是灰茫茫的一片。

後來還是一位老者告訴他的方向。

餘秋雨是這樣記載的:

今天,我沖着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擡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别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轉身鑽進雪裡。

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然後就這樣一直走着走着,終于餘秋雨來到了陽關,站到了坍塌的遺址上面,那壯麗的景觀驚豔到了餘秋雨,風雪所蝕,枯瘦蕭條,在這裡,才叫天,才叫地!

1991年,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

眼見全是墳堆

片刻後,風停了,天晴了,隻見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種令人驚駭的鋪陳,他意識到,眼前所見的全是墳堆!

這麼多,又排的這麼密,也從來都沒有人祭掃,那麼就隻有一種可能,這裡是古戰場!

之後《文化苦旅》将深邃渾厚、氣象萬千都展現給了讀者,餘秋雨當年就是用這樣一本如詩如畫的散文震撼了中外!

1991年,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

它是全國文學書籍十年排行榜的前十名,也是全國中國推薦次數最多的書籍,也是入選高中國文課本最多的書籍,是我們成年人和孩子們的精神啟蒙書籍。

被稱為是30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

他說

“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松,蒼老後的年輕。”

是以,我們才在他的文字裡,讀到一種寄托在曆史深處真正的情感:

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陰下的訣别,将軍咆哮時的怒目,丢盔棄甲的軍旗。随着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1991年,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

餘秋雨的散文很關鍵的一點是,他将文化古迹與人生真谛,融入在優美動情的散文裡。讀者能從文字中擷取新知,從閱讀中跨過平庸,進而獲得人生的進取。

讀他的散文,就像是在讀一幅畫,祖國的山河壯美,都一一展現在眼前,美景中更有那時而悲壯,時而興奮的情感,讀過之後,仿佛我們已經遊覽了那古時遺留下來的記憶。

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

老顧讀完之後發現,這《文化苦旅》是我們人生的一劑精神良藥。

“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峰發現不了他,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看來注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1991年,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

我們的生活,也正如此,不斷地奮鬥,然後停歇下來,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再去奮鬥,再去停歇……就這樣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人生。

1991年,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

如果你的人生隻能讀一本書,那首選就是《文化苦旅》,生活就像是旅行,一路上能遇到各種風景,同時也有風雨。

它是我們的枕邊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讀過之後,你會獲得強大的人生力量,對于生活,對于人生,也會有新的感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