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91年,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

钱钟书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

而当你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后,你就会更加明白,读书是另一种形式的旅游。

1991年,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

中国当代的文学大家,除了莫言就是余秋雨了,也有人说,余秋雨是中国文坛里面文笔最好的人,他的《文化苦旅》更是火遍大江南北!

那时《文化苦旅》基本上是处于极度畅销的状态,即使是在新加坡等华人地区,也出现了争读余秋雨的热潮。

1991年,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

《文化苦旅》的创作并不是一帆风顺,是用余秋雨的裸辞换来的!

1991年,那时候余秋雨还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长,是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也正处于文化教界的顶峰,在中国的戏剧节,余秋雨出版了很多学术著作, 更是国家级戏剧专家,但就是这个时候,余秋雨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从大学裸辞!

大家也都猜到了,像这样的人物辞职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他先后提交了23次辞职申请,前面的22次都被拒绝了,最后一次,余秋雨搬出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才得以辞职。

1991年,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

从此,这个享誉中内外的戏剧专家,就这样成为了一名作家。

而余秋雨辞职的原因就是想去西北找阳关!

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朝拜的行者,在探询中遴癣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雨当时只带了一件行李,那就是一件破棉袄,只想体验“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

1991年,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

他到了西北,问当地的农民,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阳关在哪里,别看现在阳关非常出名了,但是那时候,阳关只不过是刻着“阳关遗址”这四个字的一个大墩字,周围全是灰茫茫的一片。

后来还是一位老者告诉他的方向。

余秋雨是这样记载的: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然后就这样一直走着走着,终于余秋雨来到了阳关,站到了坍塌的遗址上面,那壮丽的景观惊艳到了余秋雨,风雪所蚀,枯瘦萧条,在这里,才叫天,才叫地!

1991年,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

眼见全是坟堆

片刻后,风停了,天晴了,只见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他意识到,眼前所见的全是坟堆!

这么多,又排的这么密,也从来都没有人祭扫,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这里是古战场!

之后《文化苦旅》将深邃浑厚、气象万千都展现给了读者,余秋雨当年就是用这样一本如诗如画的散文震撼了中外!

1991年,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

它是全国文学书籍十年排行榜的前十名,也是全国中国推荐次数最多的书籍,也是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最多的书籍,是我们成年人和孩子们的精神启蒙书籍。

被称为是30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本文学书。

他说

“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所以,我们才在他的文字里,读到一种寄托在历史深处真正的情感: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阴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1991年,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

余秋雨的散文很关键的一点是,他将文化古迹与人生真谛,融入在优美动情的散文里。读者能从文字中获取新知,从阅读中跨过平庸,从而获得人生的进取。

读他的散文,就像是在读一幅画,祖国的山河壮美,都一一展现在眼前,美景中更有那时而悲壮,时而兴奋的情感,读过之后,仿佛我们已经游览了那古时遗留下来的记忆。

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

老顾读完之后发现,这《文化苦旅》是我们人生的一剂精神良药。

“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他,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亲近。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1991年,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

我们的生活,也正如此,不断地奋斗,然后停歇下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再去奋斗,再去停歇……就这样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人生。

1991年,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

如果你的人生只能读一本书,那首选就是《文化苦旅》,生活就像是旅行,一路上能遇到各种风景,同时也有风雨。

它是我们的枕边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过之后,你会获得强大的人生力量,对于生活,对于人生,也会有新的感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