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人是誰?你一定聽過他的名字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是一個怎樣的人,才會将自己的書齋取名為"飲冰室"?

是一個怎樣的人,才會在朝政清明無望之時冒死聯名上書?

是一個怎樣的人,才能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誓言,然後踐行終身?

這樣的英雄人物,其實離我們并不遠。他便是梁啟超。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人是誰?你一定聽過他的名字

梁啟超,這個讓中國人陌生不起來的人物已經走了91年。這樣長的一段年頭,其實已經夠一個人走完一生,一顆樹擁有參天之軀,一道牆布滿枯老藤蔓。而即便已經過去這麼多年,梁啟超這個人,還是值得我們訴說和懷念。

1873年的時候,金發碧眼的"洋人"在中國的大江南北留下他們的足迹,而無數的老百姓們,生活大體還是原來的模樣。他們依舊貧窮,依舊受到盤剝,依舊活在"同治"的"恩澤"裡。

而就在同治十二年(1873),這個平平無奇的年頭,後來不平凡的梁啟超出生了。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人是誰?你一定聽過他的名字

作為廣東新會的士紳家的公子哥,梁啟超通曉古代文史知識,幾乎是件注定的事。然而不同于同一時代其他家庭培養出的文史專才,梁啟超還從父輩那學來了精忠報國的氣概,學來了憂國憂民的理想。

當一顆種子被種下,它隻要等來風雨,便自會成長。而烏雲和暴雨,也許會摧折枝丫,也許會壓抑生長,卻永遠無法讓一顆種子放棄頂天立地的夢想。在光緒十五年後(1889),這顆叫"梁啟超"的滿懷鬥志的種子,開始無畏天地走向自己的夢想。

光緒年間,正是多國列強紛至沓來,大肆侵略中國的高峰期。而光緒十五年時的梁啟超,不過是個剛剛鄉試排第八,有機會開啟仕途的毛頭小子。可正是這個懷着一腔熱血的毛頭小子,得到了陳千秋、康有為等人的賞識。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人是誰?你一定聽過他的名字

而康梁的結識,将曆史的方向盤撥向了我們熟悉的那條道路。光緒十七年(1891),在梁啟超和陳千秋等人的邀請下,康有為來到位于廣州的維新派學堂——萬木草堂。

正是在這裡,在梁啟超等愛徒的協助之下,康有為寫出了維新派的代表作——《孔子改制考》、《新學僞經考》等。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人是誰?你一定聽過他的名字

光緒二十一年(1895),當《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遍京城的時候,康梁師徒也正在京畿準備當年的會試。這樣一群懷着改革之志的有識之士,在個人仕途與國家前途之間,毅然而然地選擇了後者。

據梁啟超胞弟梁啟勳後來在《"萬本草堂"回憶》中記載,當時康梁二人都對清廷此舉十分不滿,梁啟超也受師命"鼓動各省,并先鼓動粵中公車,上折拒和議"。緊接着,四月初八,震驚朝野的"公車上書"便成為現實。

我們熟悉的"維新運動",就這樣在康梁師徒的主導下正式拉開了序幕。而我們熟悉的那個梁啟超的模樣,便也在這時開始走進人們的心中。

然而無論當初梁啟超幹得有多起勁,無論當時維新運動有多如火如荼,我們這些後人都清楚這場運動最終失敗。而當維新的幕布不複,梁啟超的人生大樹又是何種模樣了呢?

戊戌變法失敗時,康梁為了保命都離開京畿,逃往日本。盡管背上了"逃犯"的身份,他們還是懷着一顆意圖改變中國現狀的心,懷着對皇帝的忠誠。"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開明專制",乃至支援清廷"立憲",都是梁啟超在維新失敗至民國建立期間為之操勞的目标。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人是誰?你一定聽過他的名字

然而當時無論是清廷,還是維新派,都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民國元年還是順着曆史的車轍來了。而梁啟超,在民國建立的一個月前,才成為袁世凱所建的"責任内閣"的法部次官。而在民國元年(1912)三月老袁成為新國家的新掌權者之後,梁啟超又眼巴巴地看着袁世凱,意圖用吹捧換權力,繼續幹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事業。

而老實說,雖然梁啟超心中有他的想法,但後來局勢越來越複雜,國家越來越靠近生死存亡的關頭,梁啟超此後的作為,着實有些偏離他早年的道路。還在袁世凱手下時,他基本成了老袁的"輿論操縱者",為袁世凱拿起筆杆子猛烈抨擊國民黨等反對者。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人是誰?你一定聽過他的名字

而在袁世凱加強獨裁,梁啟超離開老袁之後,他又攪和進了段祺瑞和黎元洪的鬥争之中,成了段祺瑞的支援者。

世人尊稱梁啟超為一聲"梁任公",而他卻把自己後半生的從政生涯都壓在了袁世凱、段祺瑞這些軍閥身上。當梁啟超自個兒還在沾沾自喜,覺得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新一代有識之士正在他的對立面緩緩前行。民國六年(1917)十一月,在護法戰争的壓力下,段祺瑞政府不得不下台。至此,梁啟超也不得不給自己的政治生涯親手畫上了句号。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人是誰?你一定聽過他的名字

從少年,到中年,當年那個說出"少年強則國強"的飲冰室主人,終究還是未能實作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黯然退場。雖然他未能如自己所期待的,成為新時代的創造者,但後人的步伐永遠是踩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的,維新變法、"改良"、"立憲"、"新民"、乃至文史學術成果,都是他留給後世的禮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