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為滅匈奴傾盡了全國之力,為何每次出動的軍隊卻僅有幾萬人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自戰國以來,北方的匈奴就嚴重的威脅着中原政權。戰國時,趙國名将李牧在雁門一戰消滅匈奴十餘萬人,使匈奴不敢南侵。秦朝統一天下後,蒙恬北擊匈奴,匈奴人十幾年不敢南下。到了漢朝時,劉邦率大軍進攻匈奴,結果卻差點把命丢在了那裡,自此漢朝隻能采用“和親”的政策來籠絡匈奴。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兜裡有了錢,開始全力反擊匈奴,經過多年征戰後,匈奴再也無力大舉南侵。同時,漢朝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海内虛耗,戶口減半”。這個代價是驚人的,但漢軍的每次出擊,人數卻是出人意料的少,隻有幾萬人,最多的時候也不過十萬人。

漢武帝為滅匈奴傾盡了全國之力,為何每次出動的軍隊卻僅有幾萬人

漢武帝并不是不想一次性出動幾十萬人進攻匈奴,而是這樣根本沒用。當年劉邦率四十萬大軍進攻來犯的匈奴騎兵,但因為軍中大多是步兵,遠遠不及匈奴的騎兵機動靈活,隻好率少量部隊出擊,結果被匈奴騎兵分割包圍在白登山。是以要想在廣闊的草原上與匈奴作戰,必須依靠騎兵,漢朝是一個農耕國家,本來擅長騎馬的人數就不多,能夠騎射的人更加稀少,朝廷又不會一次性的将生力軍全部派出,是以漢軍的人數隻有幾萬便很好解釋了。

漢武帝為滅匈奴傾盡了全國之力,為何每次出動的軍隊卻僅有幾萬人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後勤,漢軍進攻匈奴屬于客場作戰,而且北方草原地域遼闊,漢軍的補給線必然被拉的非常長。另外,漢朝反擊匈奴戰争是匈奴人跑,漢軍在後面追,漢軍要想追擊到匈奴人,就必須跑的比他們快。大家騎的都是馬,後面的要想追到前面的隻有兩個方法,一種是後面人的馬跑的快,另一種是後面的馬耐力要強。可以說漢武帝為了讓馬跑得快是下了大學錢的,他不惜重金從西域購買汗血寶馬,但買來的寶馬數量畢竟有限。這時投降漢朝的匈奴人趙信(不是菊花信)提出了建議:每名漢軍騎兵配備兩匹戰馬,在行軍的時候輪換着騎乘;另外,馬匹全部要用粟米喂養,這樣馬匹的持久力會得到提升。漢武帝大方的準許了這一建議,漢軍騎兵速度達到了能夠日行五百裡路的高度,但我估計這麼一來全國的百姓都要省糧食給這些馬吃。出擊的漢軍人數再多的話,估計漢朝内部會出現嚴重的饑荒現象。

漢武帝為滅匈奴傾盡了全國之力,為何每次出動的軍隊卻僅有幾萬人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雖然耗費巨大,但卻摧毀了匈奴賴以發動騷擾戰争的軍事實力,使匈奴再無力對漢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為後世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