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街頭賣藝女,又是一位奪人之子的皇後,她政績顯赫,是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後,她還常被人與呂雉、武則天相提并論,被稱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她就是宋真宗的皇後——劉娥。
狸貓換太子的真實原型
中國民間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狸貓換太子,故事發生在宋真宗年間。真宗的兩位妃子——李宸妃與劉德妃同時懷孕,劉德妃唯恐李宸妃會早于自己生下兒子被立為皇後,于是與宮中總管都堂郭槐商定收買接生婆尤氏,讓尤氏趁李宸妃産子後不省人事之際,用一隻剝了皮毛的狸貓換走剛出世的太子。真宗以為李宸妃生下了妖怪,将其貶入冷宮。而太子則被太監陳琳偷偷帶至南清宮撫養。

不久,劉德妃生下兒子,如願以償成了劉皇後。不過,這個孩子6歲時就死了。當劉皇後得知李宸妃生的兒子并未死時,于是将其收養,這個孩子就這樣成了太子。一日,太子在冷宮中見到李宸妃,兩人都淌下了眼淚。劉皇後得知後,在真宗面前進讒言,真宗下旨要将李宸妃賜死。在太監餘忠、秦鳳的幫助下,李宸妃從皇宮中逃到陳州,住在破窯洞裡,以乞讨為生。後來,大臣包拯到陳州赈災放糧,李宸妃攔轎叫屈。包拯得知真情後,與李宸妃假以母子相稱,将其帶回開封。
此時,真宗早已過世,李宸妃的兒子即皇帝位,史稱宋仁宗。包拯趁仁宗皇後壽誕之日,将李宸妃帶到宮中,又設計讓陳琳供出了事情的真相,李宸妃得以與兒子相認。已做了太後的劉皇後陰謀敗露,驚厥而死。
事實上,曆史上的确有仁宗認母之事,不過這件事情和包拯可沒什麼關系,仁宗認母之際,包拯還未入仕呢。但是,故事的部分内容還是真實的,被仁宗稱為太後的劉氏的确并非仁宗生母。
劉太後本名劉娥,是将門之後,出生不久父親戰死沙場,家道中落,母親隻好帶着她寄居在外祖父家。劉娥自小就聰明伶俐,除了讀書識字外,她還學得一手擊鼗的謀生技藝,善說鼓詞。
14歲時,劉娥嫁給了一個名叫龔美的年輕銀匠為妻,婚後不久随夫到京城開封謀生。龔美喜歡結交朋友,他到了開封之後,便同在襄王府當差的張耆成了好朋友,這位襄王正是日後被稱為真宗皇帝的趙恒。
劉娥生得花容月貌,而且常常跟着龔美在外擊鼗掙錢,是以聲名遠播,連王府的下人也知道她是個美人。張耆将襄王趙恒正在選妃的事情告訴了龔美,并暗示劉娥就是一個合适的人選。
龔美聽張耆這麼一說,就回去同劉娥商量,假以兄妹相稱,送其進王府。劉娥聽了以後,也沒有反對。就這樣,劉娥進入了襄王府。
劉娥進入襄王府後,很快就得到了趙恒的寵愛,是以下人們也都對她畢恭畢敬,隻有趙恒的乳母秦國夫人例外。她認為出身卑微的劉娥是在利用媚術勾引趙恒,是以千方百計地想将她趕出王府。不過趙恒說什麼也舍不得讓劉娥走,秦國夫人一生氣,就将這件事捅到了趙恒的父親太宗面前。
太宗知道後大怒,立即下旨命趙恒将劉娥趕出京城,并給趙恒選了潘美的八女兒為妻子。迫于太宗的威嚴,趙恒不得不将劉娥遣出王府,但并沒有把她送出京城,而是偷偷将她藏在張耆家中,還不時前去私會。
6年後,潘氏過世,太宗又下旨讓趙恒娶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郭氏。太宗過世之後,趙恒即位為真《抱妝盒》全名《金水橋陳琳抱妝盒》,元雜劇。宋真宗時,未有太子,偶幸李美人得子。劉皇後令宮女寇承禦将太子丢棄。寇承禦與太監陳琳将太子送予八王趙德芳。十年後,真宗死,德芳子即位為仁宗方知自己的身世,并立李美人為太後。
宗,郭氏被封為皇後,劉娥也被接回宮中,封為四品美人,真宗對她依然寵愛非常。
景德四年(1007)四月,郭皇後病逝,真宗想冊立劉娥為後,但大臣們認為劉娥出身卑微,也沒有生下皇子,沒有資格當皇後。大臣們建議應該冊立宰相沈倫的孫女——14歲的沈才人為後。真宗對大臣們的态度十分不滿,于是幹脆不談立後之事,一直将後位空置着。
借腹生子成為皇後
劉娥雖然受到了真宗的專寵,但始終沒能懷孕。随着年歲的增長,她意識到自己懷孕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于是想出了一招借腹生子。劉娥身邊有一位姓李的侍女,相貌清秀,莊重寡言,于是劉娥便讓她給真宗侍寝。李氏懷孕後,真宗便對外界聲稱劉娥有孕,也就是說這出借腹生子的鬧劇真宗也參與了。
據說,李氏懷孕期間,一日随真宗登砌台,發髻上的玉钗不慎墜落。真宗在心中暗暗祈禱,如果玉钗完好無損,李氏懷的便是男孩。命人撿起玉钗一看,玉钗真的完好無損,真宗非常高興。不久後,李氏果真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仁宗趙祯。李氏生下皇子後被封為崇陽縣君,後來又生過一位公主,被晉封為才人。真宗對這位生下太子的妃子并不重視,可憐她生了皇子,卻隻能孤獨終老。
劉娥“生子”之後,将孩子交給了一直與她交好的楊婕妤撫養。楊氏對劉娥極為恭順,劉娥也非常信任她,是以真宗對她也是頗為照顧,每次晉封劉娥時,楊氏也必能晉封。
既然劉娥已經“生子”,真宗便又提起了立後之事,然而朝中大部分官員都知道其中真相,是以還是不同意。真宗隻好先晉封劉娥為德妃,一個月後再封為皇後。為了避免群臣再次反對,冊後儀式一切從簡,沒有封後儀式,沒有官員進賀,隻是在宮中宣布一下,然後将封後诏書傳至中書各省便算完事。
劉娥當上皇後後常常與真宗同進同出,真宗每日批閱奏章時,她一定會在旁邊陪伴。她對朝中政事了解頗多,常常能夠給真宗一些好的建議,真宗就更加離不開她了。另外,劉娥從不恃寵而驕,從不和其他妃子争風吃醋,是以真宗更加喜歡她,就是外出巡幸,也必然将她帶在身邊。
厚葬李氏
天禧四年(1020)二月,真宗患了重病,無法批閱奏章,大部分政事都是劉娥代為處理。真宗對劉娥極為信任,他發現自己的病情越來越重,便下诏說:“此後由皇太子趙桢在資善堂聽政,皇後賢明,從旁輔助。”诏書一出,劉娥便可名正言順地管理朝政了,這使得很多大臣不安起來。
乾興元年(1022),真宗病逝,太子趙桢即位,史稱宋仁宗,劉娥被尊為皇太後。此時,趙桢僅有11歲,是以朝中的大事都由劉娥做主。
劉娥掌權後手段非常,迅速除去了朝中的排己勢力,開始垂簾聽政,将朝中大權盡握手中。這段時間,宋朝廷的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劉娥号令嚴明,賞罰有度,對自己的親信也不縱容。在重大問題上也不一意孤行,而是虛心聽取大臣們的意見。
劉娥雖然沒有讓仁宗和生母李氏相認,但卻在真宗死後封其為順容。真宗在世時,劉娥就已經令人訪得李氏的家人兄弟,讓他們在朝中做官。後來,李氏病重,劉娥派太醫前去診治,并親下诏書封其為宸妃。李氏在接到诏書的當晚就過世了,劉娥命人按照宮人的禮儀将李氏入殓,并移棺宮外,準備從簡辦理喪事。此事被宰相呂夷簡知道了,他對劉娥說:“娘娘如何不顧念劉氏家族?臣不敢多言,但若欲使劉氏久安,則李宸妃葬禮萬難從輕。”聽了呂夷簡的話,劉娥頓時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于是以皇後之禮厚葬李氏,并追封了李氏的父親,提升了她的哥哥李用和的官職。
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娥病逝,燕王趙元俨将真相告訴了仁宗,還說李氏是被劉娥毒死的。仁宗得知自己的身世後大為震驚,讓李用和親自開棺驗屍。棺木打開後,隻見李氏穿着皇後的禮服,周身以水銀浸泡,屍體絲毫沒有腐爛,顔色如生,安詳地躺在棺木中。仁宗歎道:“人言豈可盡信。”于是,在劉娥牌位之前跪拜謝罪,并給劉氏族人加官晉級,還說:“從此後大娘娘(仁宗稱劉娥為大娘娘,楊氏為小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