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虎文化“大餐”先品為快!霍去病、包拯等人陵墓神道上的石虎長這樣

龍跳天門迎新歲,虎卧鳳阙又一春。

今年是中國農曆的壬寅虎年,在洛陽應天門遺址博物館,一場時間跨越6000年的“中國古代虎文物圖檔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遊客的駐足。

據考古發現,至少在仰韶文化時期,虎的形象就大量出現在各類器物上。《山海經》中記載,神荼郁壘兄弟專門捕捉妖魔鬼怪,他們身邊帶着一頭猛虎,擅長吞噬各種魑魅魍魉是以,古人在陵墓前擺放石虎,希望它們能夠保護死者不被鬼怪侵擾。今天,就跟着我們的鏡頭,一起去瞧一瞧這場展覽中諸多“名人”陵墓神道上的“虎”元素吧!

虎文化“大餐”先品為快!霍去病、包拯等人陵墓神道上的石虎長這樣

霍去病墓石雕伏虎

虎高84厘米,長200厘米,寬60厘米。匠師選用了不規則的波浪式起伏的石料,利用石塊粗糙的自然面,運用線、體相扭的造型手法,把兇猛、桀骜不馴的“虎性”表現得淋漓盡緻。

虎文化“大餐”先品為快!霍去病、包拯等人陵墓神道上的石虎長這樣

唐高祖李淵獻陵石虎

在唐高祖李淵獻陵的陵園中,四座神門外曾經各放置一對石虎,站立在長方形底座上,高約2米,寬約1米,長約2.5米。石虎體型高大,緩步向前行走,頭部低垂,兩腮鼓起,牙齒外露,眼神凝注。

虎文化“大餐”先品為快!霍去病、包拯等人陵墓神道上的石虎長這樣

武則天母親楊氏順陵石虎

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八月二日,楊氏卒,武則天為皇後,參與政事,追封楊氏為太原王妃,稱楊氏墓為“太原王妃園寝”或“太原王妃墓”。覆鬥形的墓葬封土前,列置了1通石碑、1對石柱、2對石虎、2對石羊、1對石人,共13件石刻。

順陵石虎位于楊氏墓道兩側,現存四隻老虎,分别列置在墓道兩側,西側石虎面東尾西,東側石虎面西尾東(2006年考古發掘所得,經修複後列置)。順陵石虎雕刻介于虎獅之間,高1.55米,長1.45米,寬0.7米。前腿直立,後腿彎曲,北邊石虎左前腿有殘損,石座埋入地下。石虎雕刻生動,氣魄雄偉,繼承了南朝的石刻傳統,但造型更為逼真,風格更接近于現實主義。

虎文化“大餐”先品為快!霍去病、包拯等人陵墓神道上的石虎長這樣

上官婉兒墓志志側石虎

2013年8月底,考古工作者在陝西鹹陽發掘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了上官婉兒墓志。墓志蓋面和志石四側減地線刻牡丹、忍冬、瑞獸、十二生肖,此虎即為墓志所刻十二生肖中的老虎,造型優美,錾刻精細,在唐代墓志線刻裝飾圖案中屬難得的上乘之作。

虎文化“大餐”先品為快!霍去病、包拯等人陵墓神道上的石虎長這樣

趙匡胤永昌陵石虎

永昌陵是地面遺迹儲存較好的一座宋陵。陵園南門與乳台間是神道,神道東西間距45米,對稱列置各種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華表、石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各1對,石馬及控馬官、石虎、石羊各2對,“藩使”3對,文、武臣4對。陵園四門外有石獅,南門石獅北有武士,南門内陵台前有宮人。石虎高1.7米、長1.3米、寬0.55米。身軀龐大,雕刻細緻,造型逼真。

虎文化“大餐”先品為快!霍去病、包拯等人陵墓神道上的石虎長這樣

包拯墓石虎

包拯墓位于鞏義市芝田鎮後泉溝村嶺上,墓前神道兩側尚存有石望柱、石羊和石虎共5件石象生。此石虎即為其一。(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王若馨 文/圖/視訊 通訊員 張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