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腸大戰”的猛男賈複怎麼不配“冠軍侯”?哈哈,這個話題我都不知道怎麼解釋是好,如果我說“不配”,有人跟我急,如果我說“配”,他真不配,它也有點“水”。
曆史上所謂的“拖腸大戰”(也叫“盤腸大戰”)有好幾起,但賈複是“原創”。這個故事是說昆陽大戰時,賈複獨闖敵軍大營,身負重傷,腸子都流出來了。小夥兒拿那玩意兒當麻繩,腰間一系,繼續作戰,竟然打敗了王莽的第一愛将“巨無霸”。
後來這個情節就泛濫了,被很多人盜用“版權”,以誇大主人公的生猛。
賈複是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功臣“雲台二十八将”之一,排位第三,僅次于鄧禹、吳漢。不過,如果您仔細盤點二十八将的功績,賈複真的沒什麼能拿得出手的幹貨,甚至還不如一些“落榜生”。
我寫了很多關于東漢開國名将的故事,總有人問我:賈君文(賈複)呢?人家是“拖腸大戰”的原創呀,曆史上有幾人能做到?
賈複真的這麼生猛嗎?我們仔細閱讀那段情節就會發現漏洞百出。
在那場大戰中,接連出現三位“雲台功臣”,即鄧禹、岑彭、賈複。這就是天大的漏洞,昆陽大戰爆發于公元23年,彼時劉秀僅僅是更始皇帝劉玄手下的偏将軍(連将軍都不是),打醬油的,根本沒有獨立領軍的資格。
鄧禹加盟劉秀還是第二年的事,那年劉秀為躲避劉玄的迫害,自請出巡河北。彼時,鄧禹得到更始政權的征辟,但眼光獨到的他放棄了出仕的機會,單人匹馬追到河北,成了劉秀的第九位追随者。
岑彭加盟劉秀更晚,是榜單中的第二十五位追随者,差一丢丢就錯過了上榜的機會。
賈複追随劉秀的時間比岑彭早,比鄧禹晚,經由劉秀的堂哥劉嘉推薦,賈複從漢中趕往河北,成了劉秀的第十九位追随者。
也就是說,昆陽大戰時,賈複根本不是劉秀的部下,當時他還是劉嘉手下的一名校尉,沒有出現在昆陽大戰的現場。
事實上,所謂的“拖腸大戰”不是曆史,而是“曆史演義”,它出自于蔡東藩的《東漢演義》,直白一點說就是“小說情節”,赝品!
是以,拿這個情節當做賈複的功績,就跟給自己畫嘉獎令差不多。
但凡名将,至少得有成名戰、有獨立領軍的經曆、有無法替代的戰績,賈複有嗎?成名戰勉強算有,其他兩項真的沒有。
那是東漢建國前兩個月的公元25年4月,劉秀發動了清除河北義軍的行動,在真定對陣五校軍時,賈複一馬當先沖入敵陣,所向披靡,結果一不小心負了重傷。
蔡東藩的《東漢演義》雖然是小說,但也有靠譜的一面,那就是賈複确實是一員猛将,“拖腸大戰”是假的,賈複的勇猛卻是真的。
那時候,劉秀的陣營分為兩大派,即所謂的“河北派”和“南陽派”,賈複不受河北派待見。作為南陽人的他又跟南陽派關系不深,是以處處受排擠。
為了立足,賈複隻能拿出看家本事——玩命。戰場上的他處處身先士卒,猛得一塌糊塗,多次受傷,真定那一次最重,差點丢了性命。
劉秀得知消息難過地說:“賈複輕敵冒險,是以我不敢讓他獨立作戰。他的妻子懷孕了,無論生男生女,我都跟她結為親家。”
“指腹為婚”這個典故就是從這裡來的。
好在賈複命大,被救過來了,但劉秀長了記性,從此以後不再讓賈複出征,而是讓他留在自己身邊充當軍事參謀。
是以,賈複一輩子其實就是“軍中綠葉”,跟耿弇、吳漢、馮異、岑彭相比,差了好幾個檔次。那麼,他憑啥能獲得“冠軍侯”這個具有特殊含義的封爵呢?
提到“冠軍侯”,熟悉曆史的朋友腦子裡立刻會蹦出一個人——霍去病。
沒錯,霍去病就是曆史上的第一個“冠軍侯”。元朔六年(前123年),17歲的嫖姚校尉霍去病作為實習生第一次上戰場,被舅舅衛青委任為遊擊,率800騎兵到周邊偵查敵情。
霍去病卻給點陽光就燦爛,小夥子竟然奔襲千裡,端了匈奴人窩點。漢武帝樂瘋了,下旨:
“剽姚校尉去病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及相國、當戶,斬單于大父行籍若侯産,生捕季父羅姑比,再冠軍,以千六百戶封去病為冠軍侯。”
古代封侯一般以封地命名爵位,霍去病卻因為特殊含義的“命名”而改變了地名,漢武帝特地割南陽郡襄縣、宛縣的部分土地,建立“冠軍縣”,作為冠軍侯霍去病的封地。
巧得很,賈複就出生在冠軍縣。古人有“衣錦還鄉”的情節,劉秀分封功臣時自然會盡量将他們的家鄉封給他們,是以賈複就成了“冠軍侯”。
原來“冠軍侯”縮水了,賈複的“冠軍侯”跟霍去病的“冠軍侯”意義根本不能相提并論,霍去病的“冠軍”是榮譽稱号,賈複的“冠軍”就是“記号”而已。
估計有“杠精”不服氣:按你這麼說,賈複就是個水貨,那麼他憑啥位列雲台功臣榜第三位?馮異也不過才第七位嘛,另一位建“方面軍功”的岑彭也僅列第六位。
首先,雲台功臣榜入圍是有條件的。
雲台功臣榜入圍有兩大條件,第一,必須是在光武帝登基稱帝前加盟,第二,入圍者不能跟皇家有親緣關系。如果不是這兩個條件的限制,來歙、鄧晨、陰識、馬援等人遠比賈複更有資格入圍。
其次,雲台功臣榜并不是按照“軍功”這個單一因素排位的。
其實如果單論軍功,我個人認為岑彭排第一,馮異排第二,耿弇排第三,吳漢排第四,賈複在倒數行列。
如果考慮到綜合貢獻,毫無疑問鄧禹位列第一。那麼,賈複的第三排位究竟是否合理呢?
如果單純從史書的記載來看,肯定不合理,因為我們是在很難找到賈複拿得出手的“硬菜”。不過,我們可以從“隐形貢獻”來“揣摩”排位的合理性。
其實在功臣榜中,最大的争議是位列榜首的鄧禹。很多人說,鄧禹就是個花瓶,西征時敗光了劉秀交給他的半數精銳,如果不是馮異力挽狂瀾,劉秀必将遭遇東西夾擊的困境。
這麼說顯然太淺薄了,也沒有仔細研讀那段曆史。
首先,鄧禹西征雖然全軍覆沒了,但第一責任人并不是鄧禹,而是劉秀本人。當初,鄧禹開局就開挂,幾個月就從兩萬人發展到百萬之中。
進入關中後,鄧禹敏銳地發現一個緻命的隐患,那就是缺糧。于是他提出經營“北三郡”,即上郡、北地郡、安定郡,以這三郡為根據地緩圖關中。
遺憾的是,劉秀被“鄧百萬”的大名吓着了。一個放單飛的部下竟然短期内勢力超過自己,哪個主人不害怕?容易脫鈎啊!于是劉秀下令:不許拖延,馬上拿下關中。
鄧禹無奈,隻好硬着頭皮作戰,結果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大軍陷入斷糧的窘境,隻能靠野果子充饑,以至于軍中出現叛亂。
馮異為何成功?很簡單,劉秀吸取了教訓,專門給他安排了後勤保障部隊。是以,西征失敗的鍋不該由鄧禹來背,是劉秀的猜忌所緻。
另外,鄧禹是劉秀的“諸葛亮”,他以鄧禹版的“隆中對”一舉征服劉秀,劉秀所有的重大戰略都出自于鄧禹的謀劃。鄧禹還有一個特長——識人,凡是涉及調配,劉秀都要征求鄧禹的建議。
這些貢獻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比如,劉秀曾經一度彷徨,是鄧禹給他指明了方向,點亮了前途,這叫隐形貢獻,而這種貢獻往往才是決定命運的關鍵。
跟鄧禹一樣,賈複也一定做了很多隐形貢獻,我的理由有如下三點。
第一,軍中常有人诋毀賈複,劉秀卻說:賈複的貢獻你們不知道,我心裡有數。
也就是說,賈複的幕後工作獲得了劉秀的認可,而這些貢獻别人不知道,甚至不能讓人知道。可見,賈複就是劉秀的心腹,嘗嘗參與機密謀劃,這些事史書不可能有記載。
第二,劉秀的軍事才華極有可能蹭了賈複的“熱度”。
偉人說,劉秀是最會打仗的皇帝。事實上,劉秀的才華讓人難以置信,他一邊忙于政務,還要抽空奔赴戰場,替将軍們擦屁股。從來沒有哪位開國皇帝這麼“命苦”,關鍵時刻全靠皇帝扛着大夥兒過河。
很顯然,史書的記載塗抹痕迹太嚴重,我認為,賈複很可能是就是劉秀軍功的幕後英雄。誰讓他人緣不佳呢?隻好借皇帝的威名辦事,功勞自然歸了皇帝。
第三,天下統一後,賈複和鄧禹、李通一起,成了功臣中僅有的三名留用人員。
天下統一後,劉秀采用“贖買”方式,以長期飯票換取功臣們的軍權,讓那些功臣家族集體隐退,制造了一段君臣共享天下的佳話。
但賈複、鄧禹、李通卻被劉秀以“特進”的身份留用,相當于顧問,不直接參與朝政,其實是皇帝的決策參謀。
可見,“勇猛”不應該是賈複的第一标簽,“謀略”才是他的最大特長,否則劉秀沒理由将他一直留在身邊。這份待遇,就連劉秀的發小朱祐都享受不到。
總之,按《東漢演義》的記載,賈複這個“冠軍侯”應該可以比肩霍去病,可惜那不是真是的曆史。按史書記載,賈複名不副實,水份滿滿。
但仔細剖析曆史,我認為賈複絕不是個“閑飯王”,他的隐形貢獻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