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祯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最終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寝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檢的明思陵,在所有“明十三陵”中,無論是大小規模,還是華貴程度,都是最為“寒酸”的,甚至都比不上一些明朝時期地方藩王的陵寝。

這其中一個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這座墓本來就不是崇祯皇帝本人的,而是他為自己的寵妃田貴妃修建的,崇祯也是以成為中國封建王朝曆史上極為罕見的被葬入妃子墓之中的帝王。

而更讓人感到一絲“諷刺”的是,最終安葬崇祯并且為他修葺陵寝的,卻也是他生前兩個最為重要的敵對勢力,即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政權以及此後的大清王朝。

崇祯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最終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寝

崇祯明思陵的前身,田貴妃墓。

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去世的,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在皇嫂張皇後以及英國公張維賢的全力幫助下,沖破魏忠賢所設定的重重阻礙,得以順利登上皇位,這便是曆史上崇祯皇帝。

然而,登基之後的崇祯所面對的是一個處在内憂外患、風雨飄搖之中的大明王朝。

在朝堂上,官員貪腐橫行,黨争不斷,已然是烏煙瘴氣,昏暗一片;在軍事上,崇祯在對抗北方清朝南下入侵的同時,又要組織鎮壓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時刻處在“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上;而最為緻命的是,自崇祯登基開始,整個國家早已陷入了巨大的财政虧空之中,年年入不敷出不說,随着戰事的不斷吃緊,國家财政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崇祯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最終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寝

國家時局已然如此,再加上崇祯在生活上确實非常的節儉,況且此時的他正值盛年,身體狀況也非常的好,是以崇祯在位期間,并沒有像其他明朝時期的君主那樣,在很早的時候就為自己修建陵寝。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倒黴”的崇祯皇帝自始至終也沒有找到一塊合适的“吉壤”來作為自己的陵寝所在地。

“崇祯初年,徧求天壽,無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劉誠意孔昭及張真人甲,協視地,得薊州鳳台山。雲地善而難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以後,不及事。”

就這樣,崇祯為自己修建陵寝的事情始終沒有得到落實。

崇祯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最終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寝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最為寵愛的田貴妃去世,然而這個時候卻是崇祯乃至整個大明王朝最為危難的時刻。

在這一年,明清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決戰——松錦大戰結束,明朝這面是損兵折将,精心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洪承疇、祖大壽等一衆将領投降,使得明朝徹底失去了在東北戰場的反抗能力,僅能困守山海關和甯遠等幾座孤城。而在中原地區,李自成和張獻忠兩支農民起義軍又不斷的攻城略地,明朝軍隊是節節敗退,大片地區淪陷。

可即便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出于對田貴妃的寵愛與思念,崇祯還是決定,為田貴妃在天平壽山修建陵寝。

整個田貴妃墓的修建過程曆時兩年,并且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的時候完工,崇祯就此也将田貴妃葬入其中。可或許連崇祯皇帝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在為自己的寵妃田貴妃修建陵寝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為自己選好的百年之後的安葬之所。

崇祯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最終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寝

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将崇祯安排下葬。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軍攻克北京,而朝臣們卻打開城門,排着隊的向李自成投降,萬念俱灰的崇祯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缢,正統明朝就此滅亡。

李自成進入皇宮後,并沒有找到崇祯皇帝本人,也沒有發現他的遺體,于是在全北京城下令搜尋,并貼出告示:

“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

之後,在煤山自缢的崇祯遺體還是被人所發現,并交給了李自成。于是李自成下令,在東華門側簡單收殓了崇祯遺體,并搭建了臨時性的靈棚。

崇祯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最終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寝

這個時候的明朝官員們生怕自己受到崇祯皇帝的牽連,誰也不敢前往吊唁,隻有襄城伯李國桢一人前往,并且是

“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宮前大哭。”

李自成非常欽佩李國桢的勇氣和忠心,于是對其進行了耐心的勸降,希望他能夠為自己效力,而李國桢也随即開出了自己的三個“條件”:

其一,對于明朝的皇陵,不僅不能破壞,還要予以防衛和保護;

其二,不能損毀崇祯的遺體,并且還要按照帝王規格禮儀進行妥善的安葬;

其三,李自成不能加害已經被他俘獲的崇祯太子朱慈烺,以及另外兩位皇子朱慈炯和朱慈炤,而是要進行善待。

對于上述三點要求,李自成予以了照準,并着手準備崇祯皇帝的安葬工作,而由于此前崇祯并沒有為自己修建陵寝,李自成随即決定将崇祯葬入田貴妃墓之中。

崇祯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最終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寝

然而,安葬崇祯皇帝,李自成和整個大順農民軍政權是不準備出錢的,他隻允許明朝的官員和地方士紳們自己籌錢安葬。

可是曆經多年的戰亂以及自然災害,地方的府庫中早已是空空如也,曾經的朝中大員如今又是避之不及,是以負責安葬崇祯的官員們隻得硬着頭皮,求爺爺告奶奶一樣的向當地的士紳和百姓們籌借,而最終籌得的款項也是少之又少,甚至連圍牆都是在這之後籌集完成才得以修建的。

就這樣,靠着這些僅有的銀兩,崇祯和他的發妻周皇後的棺椁被葬入到了田貴妃墓之中,并且還舉行了一場極為簡單和寒酸的下葬儀式,崇祯也就此得以入土為安了。

崇祯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最終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寝

清朝定都北京後,正式修葺了明思陵。

“山海關大戰”李自成大敗而歸,在草草舉行完登基大典後,便連夜撤離了北京,緊跟着,清朝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衮率領清軍攻占北京,并迎請順治皇帝前來,完成遷都,北京就此成為了清朝的首都。

而由于清軍入關的時候,是打着“消滅闖賊,為崇祯報仇”的口号,并且清朝一直是以“明朝的繼承者”而自居,于是為崇祯皇帝修葺陵寝,成為了清朝證明自身統治“合法性”,進而擷取正向輿論支援的一項極為重要的舉措。

而與此同時,衆多投降清朝的前明官員,特别是以曾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曹化淳為代表的一衆宦官,也均表達了為崇祯修建陵寝的強烈願望:

“庶恩旨信而大義昭垂,芳萬世而無斁矣。”

于是,朝廷也就此下令,抓緊辦理崇祯皇帝陵寝的修建事宜,并正式将曾經的田貴妃墓,定名為“明思陵”:

“思陵作速經營,已奉有旨,該監何得玩洩?冉維肇等姑且不究,著即刻期赴工,先開隧道,其餘俟來春報竣。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崇祯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最終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寝

雖然整個明思陵的建造過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難,如施工進度緩慢、銀兩籌措困難、監造官員不重視等,但以多爾衮為首的清朝統治集團還是予以了足夠的重視,并一再催促加緊完成,并且這期間曹化淳積極奔走、聯絡,有效的協調的各方關系,為明思陵的順利完工出力不少。

最終,在順治二年(1645年)九月,明思陵的建造工程得以完成,崇祯也就此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全新陵寝,隻不過其規格已然無法與其他明朝帝王的皇陵相提并論。

而在此後,崇祯皇帝的明思陵也得到了多次的修葺,特别是在乾隆朝時期,乾隆更是兩次大規模的修繕明思陵,使得明思陵的得到了翻新和擴建。

“順治年間改建思陵,而一切明樓、享殿之制未大備。重為修葺,悉如别陵。并普立神牌木主供奉,以妥享祀。”

崇祯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最終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寝

然而,伴随着清末開始的時局動蕩,明思陵也遭受到了滅頂之災,幾經破壞之後已是滿目瘡痍,隻有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等建築和遺迹儲存下來。

如今,明思陵作為“明十三陵”的一部分,被充分保護了起來,并成為國家重要的旅遊景區與文物保護機關,以供人參觀和遊覽。而明思陵也通過這樣的方式,向世人訴說着崇祯皇帝,這位“亡國之君”的無奈與悲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