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傳給孫子的“遺産清單”

明太祖朱元璋花了30多年的時間,為自己培養了一個堪稱“完美”的接班人——朱标。但是,朱标卻在壯年之時猝然離世,這讓朱元璋的接班人計劃重新回到了原點。已經是風燭殘年的朱元璋很快指定了孫子朱允炆為新的繼承人。

都說有一種親情叫“隔輩親”,深謀遠慮的朱元璋會給這位皇太孫留下怎樣的一份政治遺産呢?

一個皇位

1392年,朱标病逝。幾個月後,朱元璋就標明孫子朱允炆成為皇位的繼承人,此時,朱允炆16歲。

朱允炆是朱标的第二個兒子。據說因為其“頂顱頗偏”,他曾經被朱元璋戲稱為“半邊兒月”。這樣一個沒有“帝王之相”的朱允炆為何能從朱元璋的兒、孫輩中脫穎而出,成為繼承皇位的“幸運兒”呢?

首先,朱元璋奉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即“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在這個架構下,朱标作為嫡長子,繼承皇位毫無争議。但要論“皇太子的嫡長子為皇太孫”的規矩,朱允炆的繼位則有些“問題”。

朱元璋真正意義上的嫡長孫名為朱雄英,生母是常氏(開平王常遇春之女)。常氏另有一子朱允熥(tēng),他本應是嫡次孫。但是,常氏生下朱允熥不久後去世,朱允炆的母親被扶為正妻,成為太子妃,朱允炆也就成了嫡子。之後,朱雄英在8歲時早夭。在剩下的嫡子中,朱允炆的年紀又長了朱允熥一歲,是以,朱允炆最後就成為了事實上的“嫡長孫”。

朱元璋傳給孫子的“遺産清單”

第二,這或許也是朱元璋中意朱允炆更重要的原因:朱允炆和朱标非常相像。朱元璋對朱标很滿意,父子關系也十分融洽。而朱允炆就像是朱标的一個“翻版”。他自幼穎慧好學,通曉儒家經典,性情十分仁厚。朱标生病卧床不起,14歲的朱允炆能夠做到晝夜侍奉不離。朱标去世後,朱允炆悲傷過度,身體也日漸消瘦。他的孝順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痛失愛子的他還會向這個孫子“求安慰”:“你真是孝順,都顧不上想我了。”

第三,時機已到,朱允炆得到了大臣的支援。太子死後,儲君之位空懸。此時,朱元璋已經65歲,立儲之事迫在眉睫。一次,在大臣面前,朱元璋想起朱标,頓時憂心忡忡、恸哭不已。大臣劉三吾進言說:“皇孫世嫡承統,禮也。”于是,朱元璋很快立下朱允炆為儲君。

一種能力

和培養朱标一樣,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開始教導朱允炆如何做一個皇帝。

有了之前教導兒子的經驗,這一次朱元璋倒是駕輕就熟。他為朱允炆請來名儒教學,帶着他上朝聽政,手把手地教他批閱奏章、處理政事。一切看似有條不紊地進行着,隻是留給朱元璋的時間卻不多了。

讓朱元璋頗感安慰的是,朱允炆勤敏好學、十分嚴謹,不懂之處便主動向人請教,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迅速成長。

朱元璋傳給孫子的“遺産清單”

朱元璋在遺诏中這樣評價朱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仁愛、明理、孝順、友善,是個當皇帝的好料子!這是朱元璋對接班人的肯定。

而即位後的朱允炆也确如朱元璋所言,他大力施行仁政,頗有一番作為。洪武一朝,朱元璋用重典治國,造成了大量冤案,使得百官噤聲。朱允炆則主張寬刑省獄,不僅對之前的冤案平反,而且重新起用了大量被廢誤的官員。

此外,朱允炆十分重視農桑,他下令興辦學校,招募賢才,在災荒之年減免稅賦田租……即位後的短短四年,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銳意改革,朝野之中一改洪武朝的肅殺之氣,人們紛紛贊其“四載寬政解嚴霜”。

朱允炆執政時間不長,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的作風不同于祖父的剛猛,但是行事溫和且有力,而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朱元璋的教導有方。

一份“安定”

雖然朱允炆神似朱标,集諸多優點于一身,卻遠沒有朱标的成熟和權威,更缺乏父輩們的實戰經驗和軍事才能。

朱元璋明白,自己坐鎮一天,便能給皇太孫一天的庇護。但是,一旦自己撒手人寰,皇太孫太過年輕,其能力可能并不足以迎擊皇位之前的種種難題。是以,朱元璋不僅要扶皇太孫上馬,還要再盡量地多送他一程。在有限的時間裡,朱元璋要盡可能地為朱允炆創造一份“安定”。

朱元璋傳給孫子的“遺産清單”

從明初開始,朱元璋就定下藩王政策,讓皇子們去鎮守邊疆,而這些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從輩分和經驗上都“碾壓”朱允炆。為了樹立皇太孫的權威,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重定諸王朝見東宮的禮節制度,規定朝見後在内殿行家人禮,要求作為長輩的諸王都要嚴格執行。

朱元璋還放心不下那批久經沙場的開國元勳,以他們的老謀深算,若是有貳心,對孫子和皇位絕對會是巨大的威脅。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借藍玉案大開殺戒,一代名将藍玉被殺,受牽連喪命的有15000人。之後,朱元璋又相繼誅殺了傅友德、馮勝等開國功臣。

朱元璋一面為朱允炆清除朝堂中的“隐患”,另一面又為他精心挑選了一個輔佐團隊,主要人物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這個團隊中大部分都是文臣,看上去有些“偏科”,但卻很對朱允炆“寬仁”的風格,這些人在後來組成了所謂的“秀才朝廷”,對朱允炆都忠心耿耿。

為了幫朱允炆聚攏人心,朱元璋還革了自己的命。朱允炆天性仁慈,在處理刑獄時往往以寬大為原則。在朱允炆的建議下,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下令調整了《洪武律》中刑罰偏重的七十三條法律。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朱元璋的布局都是為了給朱允炆留下一副好牌,盡可能地為他保駕護航。

一個難題

朱元璋想要給朱允炆留下一個穩固的皇位,但是卻疏忽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藩王勢力的威脅。

起初,朱元璋把兒子們分封到各大邊鎮,目的是讓他們拱衛王室。藩王享受朝廷供養,還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實力不斷坐大,頗有“尾大不掉”之勢。朱元璋在位,藩王自然不敢有所異動。若是朱标繼位,憑着他在藩王中的威信,也幾乎沒有隐憂。但是,對于毛頭小子朱允炆來說,面對虎狼似的藩王皇叔們時,似乎就有些底氣不足了。

朱元璋傳給孫子的“遺産清單”

覺察到藩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朱允炆曾經向朱元璋表達過自己的擔憂。但是,已經風燭殘年的朱元璋卻也沒有找到應對之策。

臨終前,朱元璋為朱允炆做了最後一件事:下了一道遺诏,規定“諸王各于本國哭臨,不必赴京。”希望借此盡可能地保證皇太孫的順利繼位。從朱元璋最後的安排中,不難看出他也意識到了手握重兵的藩王将會是朱允炆最大的威脅。

1398年,22歲的朱允炆繼位。失去了朱元璋的保護,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要開始獨自面對蜂擁而至的挑戰了。

朱元璋憐惜孫子的一番苦心,從他給朱允炆的“遺産清單”裡展露無遺。誠然,父輩總是希望給兒孫最好的東西,但是就算“機關算盡”,也很難創造一個真正完美、安全、穩妥的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