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革命戰争年代,為什麼國軍打不出解放軍的殲滅戰?是他們不會嗎?

國軍想對解放軍打殲滅戰?你可拉倒吧!不是不會,而是不能,壓根就沒有那能力。

其實殲滅戰很簡單,兵力比對手多,找個合适的地方,弄一大口袋,把對手裝進去,群起而攻之,這就完事了。

那麼咱回頭瞅瞅解放戰争時期,國軍和解放軍的對比。

革命戰争年代,為什麼國軍打不出解放軍的殲滅戰?是他們不會嗎?

解放戰争開打之前,國軍四百二十萬,解放軍一百二十萬(還被分在了好幾個根據地,攥成一個合适的拳頭)

回頭看看裝備。

别提了,國軍二十二個軍(整編師也算裡頭)裝備了美械或者半美械,這些個美械這就占了四分之一的量。

這還有大量收繳日軍武器,足足一百多萬日本人的裝備,随後就裝備起了所謂的日械師,這數量就占了二分之一。

剩下四分之一是外婆不疼,舅舅不愛,雜牌都砸到邊緣地帶的部隊了,裝備的那也是國産裝備。

這還得算上天上飛的小飛機,什麼B24,B25轟炸機,戰鬥機,陸地上還得帶着坦克。

解放軍呢?有炮,咱不說數量多少,就那口徑有那美械一半他也能成啊!至于什麼飛機坦克的,别提了,有根三八大蓋就很滿足了。炸個碉堡,還得動用炸藥包。

您看就這兩樣硬體設施,不論從兵員的數量上,還是從武器裝備的優秀程度上,國民黨的部隊打個殲滅戰至少在理論上是存在的。

可為嘛就沒瞅見一個呢?

革命戰争年代,為什麼國軍打不出解放軍的殲滅戰?是他們不會嗎?

您把國民黨的這些個将領,從上到下挨着個的數,尤其是中央軍,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看他們打仗,你這臉蛋子都抽抽。

咋就這麼的無能呢?

是真無能嗎?要小編看,完全不是,薛嶽,孫立人,衛立煌等等,有弱的嗎?大仗小仗打了海了去了,打日本人也沒慫過。

問題就出在了蔣介石身上了,他這人對于軍事才能,就沒有擺在眼前,擺在首要位置上的就倆字——忠誠,您非要再塞倆字進去,那就是絕對忠誠。

而這種忠誠,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蔣介石說什麼,作為手下就必須無條件地聽從,你就算是再有想法,塞自己口袋裡,自己捂好了就成,千萬别拿出來。

咱别的不說,打淮海戰役的時候,蔣介石說得倒是好聽,你們有什麼好的建議,可以提一提嗎?

結果杜聿明提了,蔣介石一個回頭見,就給踢到别的部門,一頓踢皮球杜聿明的建議也就泡湯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個淮海戰役下來,國民黨賠了個底朝天。

反過來看解放軍,早先的戰役方案這都定下來了,粟裕将軍琢磨了幾次,接連反對好幾次,把電報都拍到了軍委。

也是因為粟裕将軍的這幾份電報,作戰方案從最開始将粟裕将軍的想法作為備選,到最後加入到整體方案中。

您就知道解放軍和國民黨的部隊他就是不一樣,不是一言堂,家長制,誰有理聽誰的!

粟裕将軍開始拍電報,這電報說不清楚了,後來幹脆就把粟裕将軍叫到中央,五大書記一塊聽粟裕将軍的建議。

最後咱們就有了,六十萬大軍硬是啃下了國民黨八十萬大軍的目标。

第二點。

革命戰争年代,為什麼國軍打不出解放軍的殲滅戰?是他們不會嗎?

國民黨内部派系林立,那那都是山頭,還自成一體。蔣介石琢磨最多的就是,想着法地消減其他山頭的勢力。

這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最簡單的,紅軍時期,五次圍剿,蔣介石的嫡系後邊頂着,打前路的全是其他軍閥的雜牌部隊,一邊打一邊取消番号,把個地方軍閥們都快氣吐血了。

這些年,蔣介石幹了可不止一回兩回了。

這不到了,解放戰争的時候,淮海戰役都要開打了,八十萬大兵都到位了,蔣介石還在琢磨,到那找一員合格的總指揮。

白崇禧倒是挺合适的,白崇禧前腳答應了,後腳就後悔了。

答應是因為指揮八十萬大軍外加自己五十萬大軍,百多萬的部隊一塊打,作為一員将領誘惑不止是大啊。

至于後悔,那是因為,白崇禧感覺,這壓根就是一套,不說白崇禧桂系的五十萬人馬,就說國民黨這八十萬大軍,他白崇禧有那一個能調的動的?

别的不說,第二兵團的邱清泉,白崇禧能把這位動員起來?想想都頭疼。事實證明邱清泉連老上級杜聿明的賬,有的時候都不給。

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

淮海戰役的時候,黃百韬被圍了,杜聿明指令邱清泉帶着他的兵團前去救援,結果呢?一個出工不出力就過來敷衍,杜聿明也隻能看着黃百韬兵團完蛋了。

是以到時候,他白崇禧就剩下手裡的五十萬桂系部隊,可供調配了。被吃了都要說聲謝謝了。

軍官說完了,咱說說士兵。

革命戰争年代,為什麼國軍打不出解放軍的殲滅戰?是他們不會嗎?

上下同心,才能其利斷金。您想想同樣一個人,在國民黨部隊的時候,一個比一個慫,能不沖到前邊,絕對不在前邊呆着,他蹲在戰壕裡頭,甯可朝天放槍,也不願露頭。

可成了解放軍之後呢?個個小老虎,你不讓他沖前頭,他還不幹呢?

我們不禁要問一個為什麼?

不一樣,軍隊和軍隊不一樣。解放軍的部隊,那是家,班長平時再怎麼和你吹胡子瞪眼,到了戰場上,班長一準是第一個沖出去的;有子彈打過來,班長是第一個頂在前邊的;生了病,班長是第一個伺候你的人,這還帶開小竈。

國民黨的部隊呢?看你不順眼,拿腳踹你兩下,這都算是輕的,拿棍抽這都是稀松平常的;生了病,躺哪裡等死去吧,還等人伺候?做夢吧!沒被打過的,那都是大熊貓級别的稀罕物。

這就是為什麼,國民黨的班長被打死了,一幫子當兵的往往就跑了,而解放軍的班長被打死了,恰恰是整個班戰鬥力突然爆發的時刻。

在解放軍裡還有哭訴大會,那些個被俘虜的國民黨士兵,站在台上講述自己的過往。

往往說到一半,下邊的士兵都會跟着哭,沒有别的,台上的士兵和他們的經曆太像了,都苦,都哭!

胡宗南第七兵團在控訴舊社會,控訴舊軍隊中,第472團第二營的官兵,第一次哭泣就暈倒了三十一人,第二次更是暈倒了三十五人。

革命戰争年代,為什麼國軍打不出解放軍的殲滅戰?是他們不會嗎?

有些哭的,三兩天都吃不下飯。有一個叫何思勤的士兵,哭得耳朵都聽不見了,飯也不吃,誰和他說話都不理睬,可以說他崩潰了。多少年的情緒積累,渾渾噩噩地過了這麼些年,終于撐不住了。

大家夥回憶,他在哭訴大會上,特别的尊重毛主席。

于是,在他應該吃飯的時候,附上一張小紙條:“毛主席叫你吃飯!”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再附上一張小紙條:“毛主席叫你睡覺!”

在往後,當他接到準許他入伍解放軍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煙消雲散,何思勤恢複正常了。(高戈裡《心路滄桑--從國民黨60軍到共産黨50軍》)

當這個兵團改造完畢之後,有92%的起義官兵決心書——參加解放軍,有近一半的人在決心書上用血簽名按手印,超過7%的遞交了血書。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

試問這個世界誰能做到,為共産黨,為解放軍。

這就能解釋了,當年國民黨的第六十軍,被人稱為六十熊的部隊,開到北韓戰場上,變成了志願軍第五十軍,硬生生的打出一個五十兇的戰績。

您根本就不用擔心,一個陣地上隻要還有一個活着的志願軍,這就表示陣地,還牢牢地掌握在志願軍的手裡。

美國人想要占領整個陣地,除非他殺光所有的人。

回過頭來,我們來看看解放戰争中,國民黨的軍隊,傷亡達到30%基本上就沒啥戰鬥力了,軍官傷亡上了一半,這部隊基本上就沒啥指望了。

革命戰争年代,為什麼國軍打不出解放軍的殲滅戰?是他們不會嗎?

而解放軍呢?别說傷亡達到30%,就算是達到了一半,依然會堅持戰鬥,營長犧牲了,排長上,排長犧牲了,班長上,班長犧牲了,老兵上。

隻要指令下達了,就算是死,也會全部死在陣地上。

戰場上去死很容易,但在戰場上要玩命地完成任務就很不容易了。

死和死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為什麼?共産黨建立之初沒有軍隊,等到手裡有了紅軍,不到十萬人的部隊要面對國民黨五次圍剿,國民黨發了瘋的圍剿,十萬不夠二十萬,二十萬不夠三十萬,最後硬生生的加到将近一百萬。

紅軍開始長征,長征結束之後,紅軍就剩下一萬來人,面對層層圍堵,又是爬雪山,又是過草地,别說穿的了,有時候連吃的都沒有,部隊還是像拳頭一樣,緊緊的攥在一起。

國民黨部隊來一個?沒走一半,就跑沒了。

共産黨的部隊,兩個腳丫子可以和四個轱辘的汽車比賽跑,部隊打散了,三個人湊一起就能成為一個戰鬥小組,接着打。

國民黨就是武器好點,那一點都比不上解放軍,不敗都沒有道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