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作為曹魏集團的股肱大臣,為什麼後期曹操大事已成,準備進爵國公加九錫時,他卻跳出來阻止呢?想弄清楚這個問題,便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進行分析。

我們先拿《三國演義》中的例子說明。曹操那時穩定了大後方,帶兵南下得到荊州,排開架勢虎視江東。
此刻孫吳集團内部,對于抗曹還是降曹,意見産生了分歧。一幹文臣主張投降曹操,而武将集團的态度是決一死戰。
而這兩極分化的原因何在,魯肅的一句話說出了根本原因。
肅曰:“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
這句話的意思和《三國志.魯肅傳》記載的大緻相同。魯肅所處的文官集團投降曹操之後,累官故不失州郡也,還能在曹氏手下混上一方牧守。
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文官集團作為士族代表,和孫家三代更像是合作關系。如今來了一個更加強勢的帶頭人,他們便果斷抛棄孫權,投身曹魏集團。
江東一地姓曹之後,同樣離不開當地世家的支援,文官們不過是換了一個董事長而已。
演義中的表述是基本符合曆史事實的。當年董卓也是如此,他秉政洛陽雖然橫行霸道,但也不得不向關東士族伸出橄榄枝,以博取名望和支援。
董卓秉政,複征爽,爽欲遁去,吏持之急。诏下郡,即拜平原相。行至苑陵,又追拜光祿勳。視事三日,策拜司空。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續漢書》
荀爽是荀彧的叔父,祖父荀淑高才達世,号稱神君,生下的八個兒子,也是賢良博俊,号曰八龍,荀爽便是八龍之一。
荀家在颍川是名門望族,更是關東士族的門面。董卓火速提拔荀爽,九十五日而至三公,其中的意圖不言而喻。
他作為西北軍閥,想要在洛陽安身立命,武力不能解決一切。但最後實在籠絡不到人心,還引來了各路征讨,索性一把火燒了洛陽西去長安。
那麼再看曹操的發家史。他起家于兖州,但當時能如此順利入主兖州,是因為得到了以陳宮為代表的大族支援。
後來陳宮等人謀反,兖州各地一呼百應,要換呂布當老闆,差點讓老曹沒有了立足之地。兖州士族隻剩程昱奔走呼應,守住東阿、範縣,再加鄄城三地,才給曹操保留了星星之火。
是以世家的力量,在東漢末年是不容小觑的。
而曹操後來發家緻富的支援者,便是颍川荀家,帶頭大哥則為荀彧。
他作為望族名士,自身便帶着光環效應,籠絡舉薦的郭嘉、鐘繇、戲志才等人,成為曹操的重要謀士,也在曹魏的文官集團占據了重要力量。
曹操把持兵權,任用夏侯諸曹征戰四方。而荀彧坐鎮後方,布政施為,兩人配合得相得益彰。
但總體上他們也是合作關系,同在漢家天子手下公幹。荀彧的官職為尚書令,簡單來講就是漢獻帝的秘書,領的是漢朝俸祿。
而曹操進爵國公,加九錫,便與荀彧的人生理想産生了沖突。
作為名門望族,從小灌輸的思想不外乎忠君報國,兼濟天下。此時此刻荀彧的志向便是匡扶漢室,與曹操合作也是為漢祚續命,是以亂臣賊子肯定做不得的。
不過,曹操如今大事已成,有鲸吞天下之勢,心中的欲望便跟着膨脹,想要再往上走一步,嘗一嘗更高權力的滋味,那是人性發展的必然結果。
隻是想要順利登位,必須捋順内部人員的意見,得到大衆的支援。荀彧作為文官系統的代言人,便成了繞不過去的一環。而他是不同意的。
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甯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夫妻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國志》
于是,兩個曾經一起快樂共事的合作夥伴,心裡産生了裂痕。
擋人财路,如同殺人父母。如今荀彧也成了絆腳石,接下來的命運便是被一腳踢開。
曹操趁着南征孫權的機會,給荀彧挪了一下窩,讓他去谯郡犒勞三軍将士,并将其留住,又給他一個光祿大夫的虛名,參丞相軍事。
這樣一來,荀彧成了無根之萍,被曹氏武将集團包圍。沒多長時間,便郁郁成疾,最後憂死壽春。
陳壽在寫《三國志》時,将他與賈诩并列,寫進了魏武集團。而範晔所著的《後漢書》,卻把他和鄭太、孔融并列,将其視為漢臣,也成為曹魏集團唯一進入《後漢書》的人物。
是以要說三國時期,誰最忠君愛國,誰最品格高标,那非荀彧莫屬。他亡身殉節,以明素志,其義行高标,可垂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