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荀彧之死:他和曹操合作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到最后闹翻脸了

荀彧作为曹魏集团的股肱大臣,为什么后期曹操大事已成,准备进爵国公加九锡时,他却跳出来阻止呢?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便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荀彧之死:他和曹操合作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到最后闹翻脸了

我们先拿《三国演义》中的例子说明。曹操那时稳定了大后方,带兵南下得到荆州,排开架势虎视江东。

此刻孙吴集团内部,对于抗曹还是降曹,意见产生了分歧。一干文臣主张投降曹操,而武将集团的态度是决一死战。

而这两极分化的原因何在,鲁肃的一句话说出了根本原因。

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

这句话的意思和《三国志.鲁肃传》记载的大致相同。鲁肃所处的文官集团投降曹操之后,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还能在曹氏手下混上一方牧守。

荀彧之死:他和曹操合作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到最后闹翻脸了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官集团作为士族代表,和孙家三代更像是合作关系。如今来了一个更加强势的带头人,他们便果断抛弃孙权,投身曹魏集团。

江东一地姓曹之后,同样离不开当地世家的支持,文官们不过是换了一个董事长而已。

演义中的表述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当年董卓也是如此,他秉政洛阳虽然横行霸道,但也不得不向关东士族伸出橄榄枝,以博取名望和支持。

董卓秉政,复征爽,爽欲遁去,吏持之急。诏下郡,即拜平原相。行至苑陵,又追拜光禄勋。视事三日,策拜司空。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续汉书》

荀爽是荀彧的叔父,祖父荀淑高才达世,号称神君,生下的八个儿子,也是贤良博俊,号曰八龙,荀爽便是八龙之一。

荀家在颍川是名门望族,更是关东士族的门面。董卓火速提拔荀爽,九十五日而至三公,其中的意图不言而喻。

他作为西北军阀,想要在洛阳安身立命,武力不能解决一切。但最后实在笼络不到人心,还引来了各路征讨,索性一把火烧了洛阳西去长安。

荀彧之死:他和曹操合作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到最后闹翻脸了

那么再看曹操的发家史。他起家于兖州,但当时能如此顺利入主兖州,是因为得到了以陈宫为代表的大族支持。

后来陈宫等人谋反,兖州各地一呼百应,要换吕布当老板,差点让老曹没有了立足之地。兖州士族只剩程昱奔走呼应,守住东阿、范县,再加鄄城三地,才给曹操保留了星星之火。

所以世家的力量,在东汉末年是不容小觑的。

而曹操后来发家致富的支持者,便是颍川荀家,带头大哥则为荀彧。

他作为望族名士,自身便带着光环效应,笼络举荐的郭嘉、钟繇、戏志才等人,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也在曹魏的文官集团占据了重要力量。

曹操把持兵权,任用夏侯诸曹征战四方。而荀彧坐镇后方,布政施为,两人配合得相得益彰。

荀彧之死:他和曹操合作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到最后闹翻脸了

但总体上他们也是合作关系,同在汉家天子手下公干。荀彧的官职为尚书令,简单来讲就是汉献帝的秘书,领的是汉朝俸禄。

而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便与荀彧的人生理想产生了冲突。

作为名门望族,从小灌输的思想不外乎忠君报国,兼济天下。此时此刻荀彧的志向便是匡扶汉室,与曹操合作也是为汉祚续命,所以乱臣贼子肯定做不得的。

不过,曹操如今大事已成,有鲸吞天下之势,心中的欲望便跟着膨胀,想要再往上走一步,尝一尝更高权力的滋味,那是人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荀彧之死:他和曹操合作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到最后闹翻脸了

只是想要顺利登位,必须捋顺内部人员的意见,得到大众的支持。荀彧作为文官系统的代言人,便成了绕不过去的一环。而他是不同意的。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国志》

于是,两个曾经一起快乐共事的合作伙伴,心里产生了裂痕。

挡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如今荀彧也成了绊脚石,接下来的命运便是被一脚踢开。

曹操趁着南征孙权的机会,给荀彧挪了一下窝,让他去谯郡犒劳三军将士,并将其留住,又给他一个光禄大夫的虚名,参丞相军事。

这样一来,荀彧成了无根之萍,被曹氏武将集团包围。没多长时间,便郁郁成疾,最后忧死寿春。

荀彧之死:他和曹操合作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到最后闹翻脸了

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将他与贾诩并列,写进了魏武集团。而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却把他和郑太、孔融并列,将其视为汉臣,也成为曹魏集团唯一进入《后汉书》的人物。

所以要说三国时期,谁最忠君爱国,谁最品格高标,那非荀彧莫属。他亡身殉节,以明素志,其义行高标,可垂百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