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會議)雲南高原湖泊土著物種"重生之路"
中國新聞社昆明10月6日電 雲南高原湖泊本土物種的"重生之路"
中國通訊社記者 杜偉
"撫仙湖以前有很多抗波魚,是以不想讓它們消失,是以我試圖讓它們'遊回'撫仙湖。尹淑娟因為緻力于從事26年的抗波魚種源頭保護工作。現在,在他的繁殖基地,曾經瀕臨滅絕的反波魚可以在模拟的野生養殖環境中自然繁殖。
抗波魚(wave white fish)和池塘金線,大頭鯉魚和大理弓魚被譽為"雲南四大名魚"。抗波魚曾經是高原湖泊中撫仙湖獨有的稀有本土魚類,而在20世紀80年代,由于過度捕撈和銀魚的泛濫,反波魚的數量急劇下降,瀕臨滅絕。
"動物王國"南部有629種淡水魚,約占我國淡水魚的40%,居全國第一。其中,594個是本土物種,但138個瀕臨滅絕,危險,瀕臨滅絕和脆弱。保護雲南的本土魚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尹淑茂的家鄉尹良縣狗街小鎮和撫仙湖隻有一座山的距離,他看到這樣的情況心痛,1995年回到家鄉做防浪魚種保護工作。最初從撫仙湖漁民那裡采集,經過野生養殖、人工馴化、人工輔助養殖,發展了抗波魚,實作了自然繁殖,已能實作每年孵化出高品質的抗浪魚苗1.2億尾以上。
在這26年裡,尹淑茂進行了多項研究,最後摸索出了逆波魚類模拟野生繁殖模型,根據魚類的生存習性,遺傳多樣性進行自然繁殖,保證了魚類來源的純度,使魚類的成活率達到90%左右,畸形魚類的發生率為零。
如今,尹淑婧孵化的抗波魚已經"遊回"撫仙湖。"經過觀察和實驗,我們發現抗波魚還可以起到淨化水質和控制銀魚數量的作用。尹淑茂說,他最大的願望是,更多的雲南本土魚類能夠"遊回"家鄉的湖泊,實作水魚、魚水的淨化。
很多人都認同尹淑娟的願望。中國政府和科研機構為保護雲南的本土魚類種群做出了許多努力。在雲南省高原魚類養殖重點實驗室,23畝公園内分布大、小魚塘60個。這裡已采集并轉移到雲南本土特色魚類102種的保護研究保護基地,如金雞金雞不僅有效保護,而且深入推進可持續利用。
據了解,雲南省高原魚類養殖重點實驗室建立了高原魚類生存資源庫、遺傳資源庫,并在此物種創新的基礎上,建立了軟鳍新輕唇魚水生新品種、金線鲭魚和鯉魚遠端雜交系。已達到年産500多萬尾的國産魚種能力,可直接帶動特色魚年産值1億元以上。
"我們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保護的成果,我們還走上了從保護到可持續利用的道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雲南省高原魚類養殖重點實驗室主任楊俊興認為,保護本土魚類,一旦與老百姓的生計相結合,就會更加積極地保護它們,可持續利用才是真正的保護。(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